老人竟然被檢討?日本「老害」歧視 2大特徵小心避開

老人竟然被檢討?日本「老害」歧視 2大特徵小心避開

日本社交媒體網站流行「老害」一詞,指的是長者對社會毫無貢獻、霸佔著社會資源的一種公害行為。 圖/freepik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2023/07/15

瀏覽數 5,479


文/黃靖惠


日本社交媒體網站流行「老害 」一詞,貶低長者對社會毫無貢獻、霸佔著社會資源的一種公害行為,究竟老害的特徵有哪些?又該如何避免成為人人避之的長者?

眼看兩年後台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專家建議,目前社會雖尚未興起歧視風氣,不過建議預防未來老害危機仍有四點可著手。

國際演說家暨兩性專家吳娟瑜解釋,「老害」是指老人危害的簡寫,指的是老年人不肯學習新的事物,經常倚老賣老,並佔用老年福利,要他人刻意尊重,一旦被反駁就動怒,自恃年長各種尸位素餐的狀態,卻對社會毫無貢獻
 


這一詞最早可追溯到美國研究學者研究「老人歧視」(ageism),長者在生理、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自始社會對老年人不友善,從而存在許多歧視。


▍老害兩大特徵 「自以為是」最易犯眾怒

吳娟瑜說明,首要特徵是倚老賣老,將自身價值觀加諸於他人,比如在仗恃著年紀大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上,要求年輕人讓座,而不管對方身體是否也有不適,或自以為是的友善指點,其實已踩到對方的底線;第二個特徵是不認老,因為不認老從而衍伸社會問題,比方高齡者駕車釀成事故。

總結,「老害」是社會對老年人的行為感到不舒服、感到惱火的情緒,是一種年齡歧視,也是代表社會在轉變的趨勢之下,長者因不妥協、不變通,從而埋下隱藏世代溝通的危機。

2025年台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後「老害」危機是否浮現?吳娟瑜認為,台灣的長者雖講話較直接,但較會自得其樂,享受含飴弄孫、四處遊覽的退休生活,相對日本情況,台灣長輩較少會主動干預他人行動,因此現階段未如日本出現「老害」氛圍。

▍當個可愛的老人 預防「老害」四大關鍵

預防老害的四大關鍵,她建議:


✔ 第一是「青銀共居」

世代共居相互照顧陪伴,並重啟對話,透過青銀共居年輕人可減免租金、年長者又獲得照顧。


✔ 第二是「高年級生再就業」

透過再就業回饋經驗或服務給社會,並取得經濟支撐力、不造成兒女贍養負擔。


✔ 第三是「社交互動」

長者透過參與社區活動如旅遊、健身、運動、英文、肌力訓練課程等,獲得身心靈的滿足,並持續學習與進化。


✔ 第四是「親老教育」

台灣家庭應有更多親近老人家的教育,除了年長者要感謝兒孫們的陪伴外、兒孫也要感謝長者多年來對家庭的付出與栽培,建立起友善的溝通橋樑,維持良好的社會風氣。

長者該如何做才不會成為「顧人怨」的老人家?吳娟瑜表示,學會當個可愛的老人,首要條件是「不嘮叨」,關心兒女的話說一遍就好,否則會成為家庭公害;其次是準備自己的養老金,以免造成兒女負擔。


 
原文經橘世代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不老神話的背後:「老年歧視」的社會學觀察 
 
2. 【王竹語專欄】老年憂鬱你注意到了嗎?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經常性孤獨」、「恐懼死亡」...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熟齡資訊平台

橘世代是圍繞著「退休話題」的新媒體社群。 面對人生新階段,聚集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你也有人生的夢想清單嗎?歡迎一起加入追夢的行列!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