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不好嗎?對我而言,孤獨死是「有尊嚴的死去」-《孤獨的價值》

獨居老人不好嗎?對我而言,孤獨死是「有尊嚴的死去」-《孤獨的價值》

在小家庭當道的現今日本社會,鮮少有子女與父母同住,愈來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這是許多人希望的形式,也蘊含尊重個人自由的意志。 因此,孤獨死是誰都有可能面對的情景,毫無理由恐懼,反正死了,也就沒了孤獨這回事。已婚者或許有另一半陪在身旁,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回歸單身,或是人活著卻失去意識,無論你擔心與否,每個人最終都得面對孤獨。

時報文化

2016/09/29

瀏覽數 31,656


文/森博嗣

▍  為何孤獨令人感到寂寞?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獨居老人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死去,被稱為「孤獨死」,這字眼出自大力渲染親情與友情有多麼重要的媒體之手,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孤獨。

 

孤獨與死亡無關,逝者也許在臨死之際,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所以擅自將這情況定義為「孤獨」,著實無知至極。或許有人希望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死了肯定什麼都不曉得吧。況且現在不少人都是在醫院昏迷一段時間後,才告別人世。

 

公貓臨死前會突然消失無蹤,不想讓人瞧見牠的屍體,這樣的死法很壯烈,不是嗎?要是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個人默默地死去,所以非常贊同用孤高的迴響來形容「孤獨死」。我想,這就是所謂「有尊嚴的死去」。

 

在小家庭當道的現今日本社會,鮮少有子女與父母同住,愈來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這是許多人希望的形式,也蘊含尊重個人自由的意志。

 

因此,孤獨死是誰都有可能面對的情景,毫無理由恐懼,反正死了,也就沒了孤獨這回事。已婚者或許有另一半陪在身旁,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回歸單身,或是人活著卻失去意識,無論你擔心與否,每個人最終都得面對孤獨。

 

接受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親朋好友在身旁時,難免得配合別人的步調,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雖然有愉快的時候,卻束縛著彼此,也就是「羈絆」。

 

所謂「絆」,是為了防止家畜逃跑,用來綁住牠們的腳的繩子。家畜不孤獨,卻失去自由,要是斷了羈絆,便能得到孤獨與自由。
 

(圖片來源:pixabay)


 

▍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畏懼孤獨、討厭孤獨的人,毫無例外都是被羈絆束縛的人。

 

我想,肯定有人反駁:「這世界不是你想得那麼好混,你得向人低頭、忍耐,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你需要伙伴、需要家人,無法獨活。」

 

但這番說詞在我聽來,根本是被縛住的家畜在極力抗辯。

 

當然,不得不承認部分的確是現實,很難將羈絆斷得一乾二淨,但希望至少心是自由的,為自己而活。雖然我們要感謝家人好友的陪伴與支持,但這樣的關懷絕對不是必要的,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因為要是不這麼想,勢必成了滿是「怨言」,一點都不有趣的人生。
 

其實,應該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感覺孤獨與自由十分相近。好比近來不婚族愈來愈多,理由不外乎是「想活得自由」,雖然他們不會說「想活得孤獨」,但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換個說法,給人的印象便截然不同,不難想像「孤獨」這字眼給人多麼負面的感覺。

 

此外,頂客族也是逐年增加,看來美化家庭的宣傳即將失效。這年頭成了因為憧憬虛構的美好而步入紅毯,結果輕易說離婚便離婚的時代,也成了誰都能散佈資訊的網際網路社會。就經濟層面來說,當然希望大家都能結婚,增產報國,才能拓展市場,景氣方能好轉。



 

所以媒體不會告訴大家,養家育兒有多麼煩人、辛苦,只會不斷重播愉快的片段,告訴大家這才是人生。這就是導致「孤獨」成了多麼負面、不堪之事的主因。


▍  人們無意識地渴求孤獨

 

許多人開始察覺自己身處的世界,有許多事物是虛構的。為何不婚族愈來愈多?為何不想生育下一代的女性變多了?經常可以看到討論這些社會議題的報導。雖然大可歸咎社福政策不夠完善等原因,但相較以往,制度顯然周全許多。那麼,為何以往什麼援助都沒有,卻不會迸出這些問題?

 

因為不是大家庭,沒有親友可以幫忙照顧孩子,托育機構不足,產假和育嬰假等制度不夠周全,縱使可以找到這些理由,但都不是主因。說穿了,就是強調結婚生子才是「幸福人生」,如此過於美化的虛構崩壞罷了。為何不能活得更自由?即便孤獨,也想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只是因為愈來愈多人有此覺醒,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演變。

 

離開家鄉,到城市發展,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或是過著單身生活,人生之所以能有各種選擇,是因為許多人期望如此,並非時代關係,也非生活環境所致,一切只是朝著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已。不是因為小家庭缺人手養育子女,而是哪怕捨棄養兒育女的念頭,也要追求屬於小家庭的自由。

 

這一切足以說明,當人們生活無虞,接著就是追求「自由」,而絕大部分的「自由」,近似以往稱為「孤獨」的生活形態。
 

(圖片來源:pixabay)
 

人們遠比以往更容易接受「孤獨」,幾乎沒有任何物理性障礙,尤其生活在都市中更是如此。畢竟在鄉下多少還是會受制於人際關係,或是不得不遵從的傳統習俗,但這些不合時宜的規矩總有一天會消失。要是不去除這些不自由因素,鄉村人口只會不斷流失,所以要想解決這問題,唯有接受城市的價值觀,也就是都市的自由。

 

這種說法,勢必招來反對聲浪。我不是在聊「期望」一事,而是談論現況。個人覺得鄉下還是保持原貌比較好,這是出於個人情感,但現在不是在談個人好惡,也非評論好壞,只是道出大眾期望的方向、社會氛圍的轉變。

 

鄉村有著人情的羈絆,城市則是孤獨的集合體。

城市裡有舊市區的溫暖人情,也有新街區的冷漠,這是媒體最喜歡玩弄的題材。或許真是如此,但實際情況是,人口不斷從鄉下遷居城市,日漸沒落的舊市區無法招來想要有一番新作為的人,許多人的期待始終與媒體的宣傳背道而馳。宣傳說穿了,就是一種大喊:「現在這個最熱銷哦!」的銷售行為,所以宣傳並非現實,而是一種願望。

 

(圖片來源:pixabay)



更多森博嗣《孤獨的價值》的文章>>>
 



本文經時報文化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時報文化

時報文化

出版媒體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