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笨,學音樂的老人還可以治療失智!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笨,學音樂的老人還可以治療失智!
透過這樣的老幼共同學習過程,長輩可以走出家中與其他人互動,除了可以認識銀髮新朋友外,也能跟小孩互動,活躍老化的人生。而且透過親手打造樂器到練習樂曲,還能提升自我價值,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課後與家人分享創造新的回憶跟話題。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8/31
瀏覽數 20,283

文/YEN YEN
音樂是無國界、跨年齡的共同的語言,聽音樂不只可以陶冶性情,還可以平衡身心。如果讓小朋友跟老朋友們一起玩音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日前舉辦「譜出精彩人生-老幼共學成果發表音樂會」失智症長輩與小孩跨越世代演出,以絕佳默契譜出悠揚樂曲,展現「老幼共學」的快樂學習奇蹟。
▍ 從製作樂器到練習樂曲,維持認知功能打造老幼交流
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今年融合認知促進與老幼共學元素,開設「老幼共學-木工班」,讓信誼夏令營的孩子們及社區失智症長者與照顧者從製作樂器開始,不只協助維持失智症長者的認知功能,也創造老幼之間的交流!
首先,失智症長者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從樂器製作開始練習,包括:裁切、刨平、打磨、組裝、彩繪、上油等木工技巧,把木頭一步步製作成精美的木箱鼓和拇指琴。先訓練長輩的手部協調能力。
第二步就透過練習樂曲,多方刺激視、聽、觸覺等感官能力,反覆練習樂曲的過程,節奏還有助於訓練記憶力與專注力,對於失智患者來說幫助多多!
課程也安排小朋友一起練習樂器,讓長者和孩子們互相交流。小朋友會迫不急待想要跟這些長輩分享彈奏心得,而長者也在互動過程中增強人際互動技巧,過程不只促進彼此的認識,還可以達到加乘的學習效果!
透過這樣的共同學習過程,長輩可以走出家中與其他人互動,除了可以認識銀髮新朋友外,也能跟小孩互動,活躍老化的人生。而且透過親手打造樂器到練習樂曲,還能提升自我價值,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課後與家人分享創造新的回憶跟話題。
對於小朋友來說,也可以近距離跟這些老小孩互動中,讓孩子更瞭解失智長輩,進而影響家人對失智症的看法,去除對失智症的汙名化!

(圖片來源:pixabay)
▍ 失智不可怕,透過非藥物療法延緩症狀豐富人生
隨著臺灣人口結構老化,可預見失智症人數增加速度勢必越來越快,雖然目前失智症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但只要能及早發現失智症傾向,及早診斷、治療,就可盡量避免病情惡化。即使確診,也能透過多元、活潑的方式減緩病徵,繼續活躍人生。
非藥物療法(音樂療法)與代間學習,都是能延緩失智症病程的方式之一。愛長照還會繼續介紹更多非藥物療法,與所有的照顧者,一起找出最佳對策!
【有關失智症相關活動訊息】
請洽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承辦人陳護理師
電話(02)23215158轉6542
若您有失智症照護相關訊息,也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查詢

(圖片來源:pixabay)
繼續閱讀:
1. 劉秀枝-唱卡拉OK可以治療失智症嗎?
2. 家人罹患失智症怎麼辦?快快報名「瑞智學堂」
―
資料來源
台北市政府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