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親朋好友一個個離開,你會感到孤獨呢?-《孤獨的價值》

為什麼當親朋好友一個個離開,你會感到孤獨呢?-《孤獨的價值》

倘若覺得寂寞,是因為失去朋友,我發現這定義並不適用所有例子。 前面提到若是完全沒有結交朋友的經驗,就不覺得沒朋友很孤單,也提到有些人只能藉由書或電視媒體,憧憬友情這東西。有些人藉由與自己年紀相仿之人的行為,假想自己也有同樣經驗,甚至有孩子認為電視節目演出的一切才是真實世界。

時報文化

2016/09/29

瀏覽數 21,452


文/森博嗣

那麼,為何失去朋友會覺得寂寞呢?

 

莫非脫離朋友圈也是一種生存危機,因而意識到寂寞這種負面情緒?

 

若是如此,打造群體就是人類的本能。但現今幾乎沒有自己一個人便陷入生存危機的例子,反正就算被周遭人捨棄,只要沒有孩子,還是能勉強過活。

 

然而,對於生存一事產生的危機感,可能會助長負面情緒,這一點不容小覷。意即自己的恣意想像,就是痛苦的根源。

 

好比霸凌事件,孩子可能本能地感受到生存危機似的警訊,即便長大成人後,內心還是殘存這種情感。

 

說得再深入一點,倘若覺得寂寞,是因為失去朋友,我發現這定義並不適用所有例子。

 

前面提到若是完全沒有結交朋友的經驗,就不覺得沒朋友很孤單,也提到有些人只能藉由書或電視媒體,憧憬友情這東西。有些人藉由與自己年紀相仿之人的行為,假想自己也有同樣經驗,甚至有孩子認為電視節目演出的一切才是真實世界。
 

 
(圖片來源:pixabay)


換句話說,經驗的真實程度依個人情況,有著極大差異。

你我多少都有想像自己和某人成為朋友的假想經驗,是吧?其實對方沒有意願,只是你一廂情願,不少孩子都有這樣的經驗,一點也不稀奇。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假想經驗趨近於現實,所以這也是為何覺得寂寞的因素。

 

總之,寂寞這情感是稱為「失去」的一種遺憾,而且失去的東西要是和自己很「親密」,就會陷入「孤獨」。

 

失去是一種寂寞,這根源就是一種生存危機吧。

 

只是迄今尚未有人意識到。失去所有物、時間等,那一刻的喪失感是導致寂寞與悲傷的主因,而且越是容易回復,受傷的程度越小,反之,越是明白無可挽回,受到的精神衝擊越大。


 

▌  關於寂寞的條件

 

失去某種特定東西,好比物品、人、時間等具體對象時,就算覺得悲傷,也不會立刻萌生寂寞、孤獨之類的情感,只是覺得深受衝擊,情緒起伏很大而已。



 

譬如,最愛的人因為車禍之類的意外喪生,突然失去他的那一刻,你不會覺得很孤獨,而是深受打擊,悲傷不已。由此可見,寂寞與孤獨是在衝擊結束後,也就是幾乎回到平常生活時,才會顯現的「情感」,也可能因為某個觸發而突然感受到。

 

也可以說,就算失去的對象已經離自己很遠,寂寞與孤獨卻以抽象化的情感殘留心中,而且隨著喪失感的一再湧現,寂寞與孤獨感也越強烈,一旦心想:「我已經失去一切。」便很難抹去內心的寂寞與強烈的孤獨感。

 

當一個人喪失具體對象時,內心只剩抽象情感,勢必很痛苦,無法輕易抹滅。而且這種抽象情感將成為人的本性,一直盤踞在人格最中心的部分。

 

隨著年歲漸增,寂寞與孤獨感成為人的一部分,就像臉上的皺紋只會愈來愈深,不會消失。

 

而且不必化為言語,只要從那個人的言行舉止便感受得到,能想像對方「是否經歷過什麼?」。換言之,這種感覺出於人性,因為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感,就算彼此受傷的程度不同、具體對象也不一樣,還是感受得到。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不寂寞,我們究竟失去些什麼?

 

那麼,試著思考究竟失去什麼吧。

 

好友成群、有深愛的人、可以信賴的人幫助自己,諸如此類,試著想像不同於孤獨的各種狀況,你的腦中肯定先浮現氣氛歡樂的情況,是吧?像是宴會等場合,一群人聚在一起,不知為何讓人覺得很快樂,感覺自己身處非常棒的環境。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人聚在一起,就會變得「很熱鬧」、「氣氛融洽」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首先,身處團體讓人不由得感受到伙伴意識,也就是「安全感」,這也是一種本能吧。就像人往大城市聚集,是因為覺得待在人群中比較安心,比起孤伶伶一個人溫暖多了。

 

只要去一趟鄉下就明白了。不只日本,在國外也是,鄉下地方都是一處處村落──也就是「群居」。

 

明明多的是土地能利用,房子之間大可隔著一大段距離,但不知為何,家家戶戶還是比鄰而居,集中在狹窄範圍內。

 

雖然是基於有水、有道路等便利性考量,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根本毋須被這些條件束縛,人們卻還是住在所謂的住宅區,大廈之類的集合住宅。

 

我常常在想,難道不能和隔壁人家離得再遠一點嗎?在近到能聽見鄰居家動靜的環境中生活,著實不可思議。當然地價昂貴,買不起鄉下地方那麼寬敞的地是個原因,但我不認為都是基於如此「無奈」的因素。

 

以大廈為例,如果一棟大樓有很多空屋,安全性不是堪慮嗎?應該很少人會想說人不多才安靜吧。這道理就像周遭人不再理會你,通常會反省自己是否做錯什麼。

 

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正因為有此自然的習性,才會萌生「熱鬧」這個概念,而熱鬧的相對詞就是「寂寞」。

 

這是理所當然的吧!你到底想說什麼啊?肯定不少人這麼想。

 

我想探討的是,關於以「本能」囊括一切的「支配」,也就是以「人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此膚淺的瞭解,不知束縛了多少人,讓他們失去自由。我並不想對於「反正就是這麼回事,也沒辦法」的主張提出任何反駁,只是質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是迫於無奈嗎?」、「人類真的無法脫離這樣的生活型態嗎?」

 

人類社會之所以發展至此,是因為比起本能,更重視「思考」的關係。本能是一種「慾望」,縱使不曉得理由為何,還是想這麼做,而「思考」就是抑制這股慾望,也是人類獨有的部分。

 

不能凡事都依自己的喜好,任性而為,必須與周遭人磨合、協調,構築現今的文明與文化。即便是個人也不會被眼前的慾望囚縛,而是放眼將來,有計畫的行事,如此態度也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這些均非出於本能,而是違背本能的行為,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也不為過。

 

因此,人多感覺熱鬧,朋友相伴令人開心,應該也能以思考抑制這些慾望才是。關於這一點,容後詳述,基本上還是和「孤獨」脫離不了關係。

「思考孤獨」這件事並非出於本能,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沒有這等能耐。我想,人類之所以具有思考力,是因為人類有尊嚴,所以在基於情感(本能)討厭孤獨、全盤否定孤獨之前,先試著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因為光是思考孤獨這件事,就是別具價值、很有人味的行為。說得更誇張些,思考孤獨是身為人活著的價值,也能幫助你思考今後的人生,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圖片來源:pixabay)
 

看更多森博嗣的《孤獨的價值》>>>

獨居老人不好嗎?對我而言,孤獨死是「有尊嚴的死去」


本文經【時報文化】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8525icare@gmail.com
​​​​​

◎若您欲轉載文章內容,歡迎您透過 E-mail 來信與我們聯絡,討論相關事宜。切勿未經授權擅自下載、複製、更改、發行,或其他使用。8525icare@gmail.com



時報文化

時報文化

出版媒體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