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專欄】70歲老人讓座給90歲老人,老後出入不能只倚靠免費公車

【朱國鳳專欄】70歲老人讓座給90歲老人,老後出入不能只倚靠免費公車

臺灣現在只是「初老階段」,根據國發會預估,臺灣將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14%),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20%)。   還沒有真正進入高齡與超高齡的社會,就已經出現「70歲讓座給90歲」的現象,等到老人大軍真正壓境的年代,挑戰只會越來越險峻。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6/12/08

瀏覽數 27,963




「妳不趕快坐下來,我不敢開啦!」

公車司機催著剛上車的阿嬤,趕緊去找位子坐下來,但是不要說博愛座,其他的位子都已坐滿了,阿嬤無助地四處張望。
 
(圖片來源:pixabay)
 
上週日,我搭上208公車,車上不只座無虛席,連站位都頗為擁擠。

在我搭乘的近20站中,我注意到,每一個停靠站,都有乘客上來,而且都夾雜著一、二位老人,老人們不斷的上車,但是沒有人起身讓座。
 
沒人讓座的原因,倒不是有身強體健的乘客在裝睡(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說過一句名言: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而是有座位的乘客,除了孕婦外,真的是一個比一個老。
 
偏偏車子靠站時,又上來一位老人,拄著拐杖、雙腳顫顫巍巍,司機忍不住又喊:「有座位的請儘量讓位好嗎?」
 
這時一位白髮老人站了起來,正所謂的
「資淺老人讓位給資深老人」,其餘仍舊站著的老人們,只好繼續苦候,一有空位出現,就迫不及待地搶著坐下,我看著這大半車的白髮,想著未來將會越來越老的臺灣。
 
臺灣現在只是「初老階段」,根據國發會預估,臺灣將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14%),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20%)。
 
還沒有真正進入高齡與超高齡的社會,就已經出現「70歲讓座給90歲」的現象,等到老人大軍真正壓境的年代,挑戰只會越來越險峻。
 
我一直在觀察老後現象,目的是要讓自己想得遠一點,不要等到老後才發現,年輕時對於老後的想像太「料敵從寬」了。


 
我在媒體任職時,執行過許多與退休金相關的調查,大多數人認為,退休後的生活費二萬元就夠了。
 
在二萬元的月生活費水準之下,以交通方面的開銷而言,可以選擇的代步工具大概就剩公車了。
 
由於各縣市都有提供老人乘坐大眾運輸的優惠福利,特別是公共汽車,甚至可以免費搭乘。
 
以臺北市為例,老人每月搭乘公車全額補助六十段次,逾六十段次補助半價,難怪大多數人在估算月生活費時,會認為「陽春版」的二萬元應該就夠了。
 
但是208公車的這一幕,提醒老人就算有免費公車可以搭乘,搭乘的過程真是既危險又艱辛。208公車不是特例,有一次公車靠站,一位阿嬤一手拿著拐杖,一手提著一大包菜,一隻腳雖然已經踏上公車階梯,但是另一隻腳怎麼也使不出力氣再往上跨,當時坐在候車亭的我,見狀趕緊跑到阿嬤身後,把她推上公車。

 
(圖片來源:Sigfrid Lundberg @flickr, CC BY-SA 2.0)
 
我知道阿嬤上車後,就換司機七上八下了。因為站不穩、沒得坐的老人,如果一個不小心摔倒,司機也會跟著遭殃。難怪很多司機看到步履蹣跚的老人上車,會格外緊張、神經緊繃。
 
那自備「座位」的輪椅老人搭公車,情況是否會好一些?以下景象我想很多公車族都見過。一台公車靠站,司機小跑步下車,從後車門下方抽出一塊斜板,原來是有輪椅族要上車了。
 
把輪椅推上公車就定位後,司機再快手快腳地收起板子,小跑步回到駕駛座,因為全車乘客都在等。有一次我聽到某位乘客低聲地說「厚,再有一台輪椅來,我就鐵定遲到了」。
 
我想大多數人老後都不希望耽誤大家時間,也不想搭上公車時,站不穩、沒得坐、或是只能巴望另一位老人讓位。
但是我們在估算老後的交通成本時,似乎並沒有把這些現況考慮進去。



老人家再怎麼深居簡出,也還是需要就醫、購物、或是上銀行辦事等等。如果不要只倚賴公車,老人還有甚麼選項呢?
 


選項 1:老人代步車
 
不靠公車出入,可以改搭老人代步車,四輪電動代步車新車售價約四、五萬元,二手車一萬出頭也有,大多數老人應該都負擔得起。
 
但是這種代步工具只適合短程,而且與車爭道很危險,並不適合交通繁忙的都市,再加上停放空間的考量,目前多是偏鄉城鎮老人的代步工具。
 
 

選項 2:共乘
 
莊阿嬤年輕時嫁來臺北,故鄉在彰化,女兒也嫁在彰化,莊阿嬤大約每二、三個月會從台北返鄉,到女兒家小住。以前她都是搭長途客運,後來她找到一個提供共乘服務的司機。
 
這位司機也是莊阿嬤的同鄉,公職退休後才開始提供共乘的服務,往返北彰之間的老人,會先跟司機預約日子,只要湊滿三、四位乘客就上路,莊阿嬤很滿意地說:「運將會到府接送,還會幫忙搬行李,老人攏是ㄍㄠ屎ㄍㄠ尿,中途有人想要便所,運醬就隨時開下交流道,金轟便」。
 
莊阿嬤是用最傳統的電話與共乘司機聯絡,在網路媒合的情況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提供共乘平台的APP推出,提供老人更多路線、更多時間、更多短程與長程的選項,但是費用會比搭乘大眾運輸略貴一些。
 
 

選項 3:復康巴士
 
當老得走不動、拐杖也派不上用場時,老人就要靠輪椅出入了。一般公車雖然有提供輪椅斜板,讓輪椅上下車,但是目的地到公車站牌間的距離,就要靠自己了。
 
還好公營的「復康巴士」,有提供點對點、到家門口接送的服務,以臺北市為例,費率平均只有計程車的1/3。不過復康巴士因為屬於社會福利,僅限領有身障手冊與證明的人士,而且有區域與時間限制。
 
譬如臺北市復康巴士主要服務設籍臺北市的市民,並且接送範圍只限臺北市,也就是起訖點都必須是臺北市,如果目的地是外縣市,就無法使用復康巴士的服務。
 


選項 4:高車身的計程車
 
碰到復康巴士服務範圍之外的地方,輪椅族如果不想選擇公車,就要改選計程車了。計程車有兩種,一種是正常車身,一種是高車身,前者對於輪椅族而言,上下較不方便,而且輪椅必須可以收合,才能放進行李廂。
 
高車身的計程車,有提供斜板、或是自動升降板,方便輪椅直接上下,車上還有固定輪椅的安全架子。但是這種高車身的計程車,不是路上隨招就有,通常要先預約,輪椅族搭乘時的車資,會較一般車資貴一些。


你也可以看這篇:有愛無礙,一通電話送到家:無障礙計程車整理

 

選項 5:無人車
 
我在
不用怕老!三種未來智慧科技,一路帶你進入美麗的老後新世界一文提到,老後就算眼花、視茫、體力差,想要「一台車凸歸台灣」,仍然是可以的,答案就是「無人車」。
 
當雙手可以從方向盤上釋放,雙眼可以從車窗與照後鏡前移開,老人的世界將可以無限寬廣,前提是口袋裡的銀子要夠。無人車目前車價行情當然很昂貴,但是大車廠與科技公司都爭相開發,相信等到感測更靈敏、行車更安全,社會接受度也大增時,售價應該會變得較親民了。
 
歸納前述的幾種交通選項,可以發現到,免費公共汽車的替代方案雖多,大多會產生一定的費用。但是想到未來將會越來越老的臺灣,如果擔心老後爬不上公車,擔心等不到另一個老人讓座,擔心趕時間的司機或乘客給予的無形壓力,搭公車時注意一下老人的艱難,現在最好還是要對老後「料敵從嚴」,預留多一點走不動時的交通預算吧。
 
(圖片來源:stocksnap)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理財記者

從台灣第一本理財雜誌開始,完整參與理財雜誌的更迭變化。曾主跑過房地產、證券、基金、銀行、保險等財金路線,擁有產官學界豐富的採訪與撰述經驗。 有感於網路興起,碎片般的知識更容易產出與取得,自我期許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提供整合性、系統性的建議。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