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日子」更難熬,每個人都有一觸即發的憂傷-《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重要的日子」更難熬,每個人都有一觸即發的憂傷-《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過節日沒有所謂正確的方法,雖然對某些人而言,節日很難過又充滿壓力,但有些人可能會藉由能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在繁忙的活動中找到慰藉。像是與家人團聚可以化解孤獨,而且分享回憶和懷舊也能撫慰人心。

時報文化

2018/09/18

瀏覽數 20,238



文/肯尼斯J.多卡
 

許多因素都會刺激記憶,包括味道、歌曲或相片,進而引發強烈的悲傷。讀到和你情況類似的失落故事,或是看到熟悉的車子或衣服等物品,又或在分享與逝者相關的經驗時,都可能使你悲從中來。
 
約西亞在參加一場非正式的籃球賽時,想到了他哥哥,他們以前常一起打籃球。退休、畢業或婚禮等人生階段性儀式,也可能喚起記憶和悲傷感。碰到個人危機時,更可能會讓我們渴望逝者在身邊。
 
莉涅特發現自己煩惱著即將到來的四十七歲生日。在接受諮商時,她發現她母親是在去年過世的,於是她意識到自己是對於母親從此無法參與她的生活而感到焦慮。這個例子也顯示,悲傷湧現並沒有時間表,它們可能在失落多年之後才發生。
 
有時,你甚至也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比其他時候更難過。剛經歷喪女之痛的塔德告訴他的悲傷諮商師,他早上醒來時還覺得很好,但他一發動車子後,心情就跌落谷底。
 
諮商師和他討論了好一會兒,也無法找出原因。等塔德回家時,才恍然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停好車,就聞到了紫丁香的香味,而他女兒最喜歡的香水就帶有紫丁香的味道。
 
香水
(圖片來源:pexels)
 

▍每逢節日更觸景傷情

在悲傷之旅中,某些時候會很艱辛,例如在重要的日子,像是節日、生日、週年紀念,又或是第一次約會、或是求婚的日子。我們可能也會記起病情急轉直下的那天、逝者過世那天,以及喪禮那天。
 
這時,我們會很懊惱,當我們自認為心情已經平復時,結果一切又回到原點,甚至感覺更糟。畢竟,我們原以為自己已經熬過這一年。

如何度過節日或紀念日,事先做好規劃是很重要的。但這並不表示你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擬定節日大餐的菜單,或是準備精美的禮物或卡片,而是你需要計劃「如何度過節日」。

在充滿壓力的節日中,你很容易就把決定權交給一些好心的人們,例如不接受別人說「不」的兄弟姊妹或親戚們。結果,你發現自己被眾人的意見推著走,參與令人精神緊繃、疲倦或不符合你需求的活動。

要避免這種情況,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仔細想想,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有哪些事你一定得做?哪些事情不需要做,或至少今年不需要做?將這些事情按順序先後處理。比如,你可能決定,今年你不會寄卡片或主辦大型晚宴。
 
選擇
(圖片來源:pexels)

對於你選擇進行的活動,要找到完成它們的最佳方法。比方說,如果你決定送禮物,就要考慮可行的做法。例如你可以在網路上或透過郵購型錄購物,或是和朋友一起去採購。

還有最重要的是:你想要和誰共度假期?感到悲傷時,誰能陪在你身邊?誰能容忍和了解你可能不是他們平常看到的樣子?有時候,
面臨這種抉擇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選擇,保留開放的機動性,因為節日可能很難捱而且無法預料。

像是東妮.安就事先決定,在先生忌日那天早上,她會和已故丈夫的家人共度一段時間,但當天還要做什麼,則到時候再視狀況而定。你也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和自由度,像是大衛決定開自己的車子赴約,這樣他才能夠在想離開時就離開,而不用得等別人才能一起走。

一旦你做出選擇(choice),就對他人表明(communicate)自己的決定。而那些決定的一部分還包括聆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可以使你的節日計畫增加第三個C,亦即妥協(compromise)。
 
例如伊莎貝拉的母親過世後的第一個母親節,她無心過節,但她了解,她的孩子和孫子需要向她表達心意,在他們的外婆過世後尤其如此。
 
儀式有時候或許幫得上忙。我小時候,我們過母親節和父親節時有些慣例,其中一項是由我父母在他們父母墳上放一束花。之後,我們會辦一個家族聚會,頌揚父母。那是個可以協助我們處理失落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回顧我們失去了什麼,一方面也展望現在和未來。
 
節日
(圖片來源:pexels)
 
過節日沒有所謂正確的方法,雖然對某些人而言,節日很難過又充滿壓力,但有些人可能會藉由能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在繁忙的活動中找到慰藉。像是與家人團聚可以化解孤獨,而且分享回憶和懷舊也能撫慰人心。
 
我母親說,在我父親過世後的第一個耶誕節,她發現自己「出奇地寬慰」。因為與家人分享我父親的故事,使她覺得跟他更親近,並確信她的孩子和孫子們一定會記得他,這點令她非常欣慰。
 


▍學習展開新生活

對許多人而言,悲傷之旅是終身的歷程,我們與失落共存,這種感覺也可能會在一生中如影隨形。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永遠生活在痛苦狀態。相反地,我們會學會接納失落,將之融入我們的餘生中,失落的痛苦也會逐漸減輕。
 
對某些人而言,那可能會在第一年發生,有些人則是第二年可能和第一年一樣難熬,但在一段時間後,我們可以重回生活常軌,有些甚至還會過得更好。然而,在人生中的不同時間點,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當你繼續想念逝者時,仍會感受到強烈的悲傷。

 
想念
(圖片來源:pixta)
 
悲傷治療師、作家和凱瑟琳.桑德斯(Catherine Sanders)博士對悲傷就有同樣的看法。對曾遭逢喪子之痛的桑德斯而言,在悲傷過程的初期,痛苦很強烈。在稍後的階段,痛苦仍然存在,但是程度減弱了。過了一陣子,你可能可以在工作和家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是你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只是裝裝樣子,內心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真正的喜樂或歡愉。
 
許多和桑德斯面談的喪親者談到轉捩點,他們說是因為了解到自己長期生活在失落的狀態,對逝者並沒有幫助,而且也不是有用的遺緒。如同一位母親所說的:
「我學會如何再度活下去。」
 
悲傷的強烈痛苦不會永遠存在,但悲傷也不是你能忘懷的事情,它是一個過程,之後將會成為饒富意義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繼續閱讀:
 
1. 允許自己悲傷,別急著快點好起來:在失親的陷落中自我疼惜-諮商心理師 張璇
 
2.
悲傷何時會結束?談悲傷輔導 -《生命的執著》

 

更多《面對失去,好好悲傷》的文章: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傷痛不會永遠在,練習療癒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
作者/肯尼斯J.多卡
本文經時報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時報文化

時報文化

出版媒體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