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你 30、40、50歲應該做哪些事,在台灣也能優雅地老去!

專家告訴你 30、40、50歲應該做哪些事,在台灣也能優雅地老去!

對於四十歲世代來說,除了三十歲世代必須注意的事外,此一世代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父母與自己的「房事」問題。 因為四十多歲族群多屬於「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群」,經濟較為穩定,同時會面臨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自行購屋的不同選擇。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5/25

瀏覽數 43,661




作者/商業周刊出版社


「長期照顧是一座幽暗空谷,深不見底,有可能會拖垮一家子人」,長期輔導長照家庭,看盡許多「久病床前無孝子」人生百態的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生沈政男感嘆,「照顧失能失智的家人,有兩成想自殺、每六人有一人想殺人。」


要如何避免長照悲歌不斷上演,不管你現在是三十、四十或五十歲哪個世代,預先做好準備,對於自己與家人,都是一種慈悲。
 

在保險公司擔任業務主管的楊瓏元,在二十八歲那年,父親中風倒下,一病就是十八年,期間經過三次小中風,進出醫院無數次。
 

他最怕聽到暗夜電話聲響,因為,電話那頭一定是母親從醫院急診室傳來的急切聲音:父親又住院了。幾度從鬼門關搶救起父親,他常想:這樣擔心受怕的日子,到何時才是個頭?
 


身為獨子的楊瓏元,背負傳宗接代的壓力,前後也交過兩任女朋友,但是,當女方得知他家中有一位需要長期照顧的中風父親,就紛紛打退堂鼓,楊瓏元表示,他到三十多歲都還不敢想結婚,因為光父親一個月的醫藥費,就是一大筆開銷,如果結婚生子,經濟壓力將更為沉重。
 

雖然有母親照顧,但長年下來,他也擔心母親撐不住病垮了。在經濟、家庭因素的考量下,直到父親過世之後,他才敢娶妻生子,開始正常的家庭生活,這時,他已經四十六歲。
 

沈政男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失能失智平均照顧的時間為十年,頭五年從輕度到中度,後五年則是重度到臨終,「照顧的家屬不崩潰不算正常。」他感嘆地說。
 

像楊瓏元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台灣有七十五萬五千個家庭陷入長期照顧的困境,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
 

其實,面對長期照顧議題,不應該被動的等著發生,而應該主動提前因應,在人生不同階段,三十、四十及五十歲三個世代,都有應該做、必須做的準備工作,只有預先做好心理、財務等準備,才不至於臨到之際,「驚慌失措」、「困頓無助」,這才是最重要的。
 

專家分別針對三十、四十、五十歲世代,提供了以下的心理準備與具體建議:

 

▍  三十歲世代:預先做好保險規畫及對老化的認知
 


三十歲世代,剛好是投入職場約五至六年,可能已經晉升公司小主管與準備結婚的階段,一般而言,此一族群的父母親大約才五、六十歲,剛好進入「準退休期」。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張淑卿表示,人的身體狀況在二十五歲時到達顛峰,並開始逐漸走下坡。為了能夠延緩老化時間,她認為要趁著年輕,就應該強化對「老化」的認知。
 

首先,要先培養對老年人身體退化能力的警覺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身體狀況是否已經開始退化,例如,體力是否大不如前,常常坐著看電視就睡著;是否常忘東忘西,整日悶不吭聲。
 

應適時多予關懷,鼓勵父母走出家庭,培養正當的休閒生活、多參加老友聚會,甚至參與社會活動(如志工、社區活動、廟會等宗教活動)等,避免假日多待在家看電視,少了人際關係的互動與刺激,如此才能延緩老化的速度。
 

另一方面,因為此一階段的族群已具備經濟能力,不妨幫父母或自己規畫長期照顧保險一般而言,年紀越輕,長照險的保費越便宜,現在三十歲,二十年期繳滿期之後也才只有五十歲。至於父母親,則檢視一下保單,特定傷病的保障是否足夠,如果不足,建議可加購殘扶險或長期照顧保單,以備不時之需。
 

以台灣平均壽命為七九.八四歲計算,離三十歲的年紀還有兩倍半之多,一般人可能認為距離「老年」還早,根本無須顧慮,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失能率均超過兩成,身心障礙者使用到長期看護的可能性不比老人低,及早準備,才能無後顧之憂。


 

▍  四十歲世代:安排長輩老年住處



對於四十歲世代來說,除了三十歲世代必須注意的事外,此一世代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父母與自己的「房事」問題。



 

因為四十多歲族群多屬於「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群」,經濟較為穩定,同時會面臨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自行購屋的不同選擇。
 

不少人會想換大房子,甚至是透天厝,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然而張淑卿引用日本經驗指出,這個年紀其實不應換大坪數房子,若有換屋需求,反而應該考慮退休或老化的需求預作準備。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表示,由於台灣有許多從南部離鄉背井來台北打拚的外鄉人,雖然在北部事業有成,但父母都仍住在鄉下,限於父母年事已高,常常會陷入兩難局面,她建議幾大考量方向:
 

一、跟父母商量,是否願意北上同住如果願意,為避免生活上的摩擦及保留彼此的居住空間,可以考量與兄弟姊妹及父母居住在同一棟樓或社區,一方面保有自我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互相照料,若是父母身體有恙,也能就近照顧。
 

二、如果是公寓型住宅,建議買在一樓方便出入,由於父母的年紀漸大,因疾病或老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未來可能有輪椅或行動輔具的需求,也可以讓父母與鄰居互串門子,增加良好人際關係。住宅周邊緊鄰市場、公園、醫院,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是最好不過了,讓父母親感覺與住在鄉下的生活並無太大改變,並能享受較好的醫療照護。
 

三、坪數不宜太大,家具不要過於複雜,應保持好的動線因為長輩年紀大,體力逐漸衰退,最怕跌倒。尤其遇到年度大掃除,更為累人,如果父母親兩人居住,只需三十坪左右的空間,容易清潔與打掃。平常時各自開伙,假日時可以相約共同餐敘,享受三代同堂的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歲族群的子女大約是國中小、青少年的階段,平時就應灌輸子女應對祖父母提供關懷與照顧的觀念,並身體力行示範給子女看,例如,讓孩子學習幫祖父母量血壓,叮嚀醫囑按時吃藥,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也能協助帶長者去醫院看病等,讓孩子有參與感,將來也能共同分擔照顧之責。


 


 

繼續閱讀:

1. 【朱國鳳專欄】靠子女養老有六大風險:低薪、裁員、意外……少子化時代,最好的計畫,就是不要退休

2. 五十歲世代,該為退休做好的三項準備


 

資料來源:

 

《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作者/商業周刊

本文經商業周刊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愛長照編輯團隊

愛長照編輯團隊

照護小秘書

樂活養生、心靈加油站、長期照護、病症知識、社會資源......長照所需要的一切,愛長照編輯會努力整理資訊給大家!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