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已經過世了,為什麼她總不記得?失智症患者的悲傷表達-《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父親已經過世了,為什麼她總不記得?失智症患者的悲傷表達-《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失智症患者的悲傷表達,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疾病程度、覺知喪失、失去的關係的即時性,以及對這項失落傳達個人反應的能力。隨著疾病的進展,這些因素可能會改變。在某個時候,失智症患者將不會對逝者留下任何記憶。

時報文化

2018/09/18

瀏覽數 18,236


 
文/肯尼斯J.多卡
 

我們會試著保護所謂的倖存者。但老年人需要的不是保密,而是支持。那些一輩子都在應對失落的人,對悲傷其實並不陌生。通常,我們善意的保護意圖只會產生並延長痛苦。
 
例如,同樣也是年過九旬並住在養老院的伊蓮,身體相當虛弱。當她住在對岸、且很少來訪的女兒過世時,她兒子決定隱瞞此事。他認為,因為媽媽很少看到姐姐,所以讓她免於悲傷,會是仁慈之舉。
 
但伊蓮很想念她女兒常寄來的卡片,以及偶爾的來電,她懷疑自己是否得罪了女兒,而這樣的誤解導致她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但當罹患
失智症的長者失去所愛的人時,我們該如何做?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我們對失智症患者究竟如何體驗和理解失落所知甚少。但是我們不該將「喪失認知」與「缺乏情感」劃上等號。或許從失智症者行為的改變,以及不尋常或頻繁表現出激動或不安的情況,可以明顯看出其悲傷。
 
失智症
(圖片來源:pixta)
 
可能有些失智症者無法意識到失落,但他們會隱約覺得有些事情不對勁,或者某個重要的人不見了,那也許是某個他們已認不得的人。
 
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將現有的失落與早期的失落混淆,例如,患有失智症的配偶失去另一半時,可能會誤認為是父親或母親過世。
 
在其他情況下,失智症患者可能無法記住某人已死的資訊。他們會反覆詢問這個人發生了什麼事,甚至在為失落哀傷後沒多久,又重提同樣的問題。碰到這種情況時,你自然會感到沮喪,也很難理解。
 
有位照顧失智症母親的女兒就說道:「每次她問到父親,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刀刺痛一樣。我知道她一定很想念他,但為什麼她不記得呢?為什麼她總是要問同樣的問題?難道她不知道他已經死了嗎?」
 
當然,失智症患者的悲傷表達,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疾病程度、覺知喪失、失去的關係的即時性,以及對這項失落傳達個人反應的能力。隨著疾病的進展,這些因素可能會改變。在某個時候,失智症患者將不會對逝者留下任何記憶。
 
失智症
(圖片來源:pexels)

你可以試著利用下面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情緒。例如,他們的反應有模式可循嗎?反應或提問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時刻出現嗎?它們是由任何特定事件、人物或其他線索引起的嗎?
 
例如,每當失智症患者對失落提出問題或表達悲傷感時,你利用一張照片或特定回憶,是否有助於他們理解情況?又或者是要拿走任何會使失智症患者感到悲傷的紀念品或圖片才會奏效。
 
在這個艱困時期,身為照顧者的你,務必記住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你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長久妥善照顧別人。你也必須承認自己的悲傷,包括對逝者、對你所愛之人因罹患失智症而智力退化所經歷的失落,甚至在你放棄喜歡的活動以便承擔新責任所經歷的改變時而產生的悲傷。
 

 



繼續閱讀:
 
1. 長者也有靈魂-林口托老中心用「家族排列」,幫失智長者卸下悲傷與防衛
 
2.
悲傷就像一杯水,記得有時要倒掉它 -《生命的執著》

 

更多《面對失去,好好悲傷》的文章: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傷痛不會永遠在,練習療癒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
作者/肯尼斯J.多卡
本文經時報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時報文化

時報文化

出版媒體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