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專欄】想要抱團共老?如果你有這些習慣,可能會被「謝謝再聯絡」
【朱國鳳專欄】想要抱團共老?如果你有這些習慣,可能會被「謝謝再聯絡」
如果未來對於「抱團共老」有所期待,就有必要更深入了解,哪些習慣容易產生嫌隙?哪些習慣,可能會被共老團列為「拒絕往來戶」?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8/10/26
瀏覽數 14,180

月前我發表了一篇專欄:《江南小村的「抱團共老」,合雇廚子、園丁、清潔工,未來養老新選擇》,有網友紛紛留言:「哪裡可以報名?」、「這樣很好,值得推廣。」、「結伴同行,一起養老不錯喔!」,顯然有些網友對於這種「抱團共老」的模式有所期待。
老後想要住哪裡?如果不想當獨居老人、不想跟兒孫同住(或是沒有兒孫)、不想住進養老院,還在實驗摸索階段的「抱團共老」,確實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新選項。
我在該篇文章中有提到,這個杭州小村的「抱團共老」,有三種人會被「謝謝,再連絡」。一是生活習慣特殊的不要,因為怕日後難相處;二是有抽菸習慣的不要,怕影響眾人健康;三是曾經當過「領導」的不要,擔心架子大、難伺候。
這三種人在「面試」階段時,就會被「刷」下來。但是抱團成功、不代表可以順利共老,因為如果相處過程中出現嫌隙,抱團共老的行動,還是會走不下去。

(圖片來源:photoAC)
如果未來對於「抱團共老」有所期待,就有必要更深入了解,哪些習慣容易產生嫌隙?哪些習慣,可能會被共老團列為「拒絕往來戶」?
對此,我除了參考江南小村共老團的經驗,還採訪了幾位旅行團的資深領隊。因為「抱團共老」與「抱團共遊」有相當高的相似性,差別只是共處時間的長短。
抱團共遊的靈魂人物是領隊,而資深領隊接觸到「難搞團客」的樣本數最多,因此也最熟稔擁有哪些習慣的團客,在旅行過程中,最容易被列為不受歡迎的對象。
譬如領隊阿貴(化名)就跟我分享了一個案例。阿貴說,他曾帶過一次人數較多的團,上遊覽車前,他再三拜託大家,不要一人佔二位,但是某位男客就是馬耳東風。
這位老哥集合時還不斷抽菸,導遊介紹時拚命講電話,種種行為讓其他團員看在眼裡,心中已有了定見。後來每逢用餐吃合菜時,不少團員紛紛跑來跟阿貴表示:「可不可以不要跟這位老哥同桌?」。
從這則案例可以想見,這位老哥日後若想「抱團共老」,相處一段時間後,可能很快就會被團員們「踢出群組」。以下是我整理出來應該會有礙「抱團共老」的各種習慣,謹供參考。
▍共餐時先下手為強
吃合菜時,最能考驗人性。一整條魚上桌,總是先朝最肥美的魚肚開刀;一整盤雞上菜,總是搶著挾走肉質最Q彈的雞腿。「共老團」對於那些有著「當仁不讓」習慣的人,很快就會難以忍受了。
▍共餐時有異樣聲響
有的人在用餐時,會不停的咂嘴;有的人在進食後,會用舌頭清理牙縫。這些不自覺發出的惱人噪音,如果只是偶而同桌,還能容忍;但若是長期共餐,嫌隙就會產生。
▍禁忌食物清單太多
資深領隊們還表示,除了吃素的禁忌外,有的人不吃牛、有的人不吃羊、有的人不吃豬、有的人不吃魚、有的人不吃蔥、蒜、韭菜、香菜......甚至還有某團員堅持除了合菜,每餐必須為他另準備一碗麵點。

(圖片來源:photoAC)
如果想要參加共老團,特別是合雇廚子的共老團,禁忌食物清單越多,或是堅持非某道材料不食,代表與眾人長期共餐的難度就會越高。
▍堅持要與家人同坐
領隊們最苦惱的狀況之一是,登機後團客來抗議「妻離子散」。很多團客堅持飛機座位與主權領土一樣,都不容許分裂,也就是堅持一家子一定要坐在一起。
如果「抱團共遊」時,在短暫的航程中,都無法接受與家人分開來坐的客人,未來「抱團共老」時,在漫長的過程中,應該也很難抱持開放的心情,與家人以外的團友們和睦相處。
▍堅持搶佔特定座位
領隊們最苦惱的狀況之二是,團客們在遊覽車上為了搶座位而爭吵,甚至大動干戈。一位領隊就大吐苦水表示,有不少客人聲稱會暈車,堅持要坐前排。但是長途拉車時,卻又跑到最後排,「因為可以躺著睡」。
有「抱團共老」經驗的老人都表示,共老團的團員,最需要具備的特質是「不計較」。如果連遊覽車上的座位都要計較,甚至領隊得祭出抽籤辦法才能擺平的話,最好不要打「抱團共老」的主意。

(圖片來源:photoAC)
▍團體行動總是姍姍來遲
跟團旅遊最怕碰到「遲到大王」,集合時間到了,仍然不見蹤影。遊覽車引擎已經啟動了,全車團員還在被迫等候。
還好「抱團共老」,需要團體行動的機會,主要是每日共餐。只要大部分的團員就座,就可以宣布開動。有遲到習慣的團員,只好將就剩菜剩飯。長久下來,不是自己調整遲到習慣,就是要主動退團。
▍在公共區域衣衫不整
江南小村的共老團,就曾對於打赤膊、躺在客廳沙發看電視的團員有所微詞。家人與外人的差別是,在家人面前可以完全「做自己」;但是在外人面前,還是要尊重彼此的感受。
▍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曾經有一則日本外電新聞報導,「櫻花妹」最怕「大叔體味」。因為大叔不愛洗澡,又喜歡抹髮蠟,兩種氣味交互融合後,就會產生一種特有的「大叔體味」。

(圖片來源:istock)
如果原本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自理功能漸弱後,更是懶得天天沐浴更衣的話,如果與眾人「抱團共老」,濃重的體味,也會讓嗅覺敏感的團員們退避三舍。
▍愛高調、愛出風頭
江南小村共老團曾經出現過一次很大的爭執,起因於媒體相當關注這種新興的養老模式。但是有的團員很低調,不願意在鏡頭前曝光;有的團員卻認為這是難得的宣傳機會,甚至有利可圖,於是共老團裡就產生了嚴重的嫌隙。
▍好探隱私
我有一次搭公車上陽明山,鄰座有兩位原本互不相識的阿嬤在閒聊,阿嬤甲不停地問阿嬤乙:「有幾個後生(兒子)?」、「後生都在做甚麼?」、「後生有結婚嗎?」、「媳婦孝順嗎?」、「孫子用功嗎?」、「你們是住自己的厝、還是租的?」......終點站到了,阿嬤甲的隱私大概都被阿嬤乙問光光了。

(圖片來源:photoAC)
抱團共老,最令人期待的是,一起共享未來的人生,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挖掘過去的人生。如果有好探隱私的習慣,在共老團裡也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愛傳教、愛談政治
人生有三種傾向,一旦定了、就很難再改變了,一種是宗教傾向、一種是政治傾向、一種是性別傾向。但有不少人仍然不死心,仍然要試圖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
上了年紀,原本就很難改變既有的價值觀或是種種傾向。如果想要用自己的堅定意志,試圖去改變別人的堅定意志,摩擦或是嫌隙自然就會產生。
其實有礙於「抱團共老」的習慣,是「族繁不及備載」。如果未來有意「抱團共老」,可以先看看自己「中」了幾項?可不可能調整?畢竟要與一群原本彼此陌生的同伴,一起共餐、共寢、共處到老,那些跟了大半輩子的習慣,才是能否走得下去的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老人公寓-最低每月萬元,就能享受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2. 三代同堂、家屋自動化、生涯住宅……六種「在家老化」的新選擇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