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宅獨家報告2】年紀大沒人陪?爺奶參加「銀髮救國團」 相揪好好到老
▍緣起生活中的悲痛 需藉情境轉移
「時間療癒一切,是錯誤的想法,喪偶、喪女的悲傷,可以積極介入,」好好園館的創辦人,同時也是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分析,2040年雙老、獨居是主流的居住形態,生活事件的衝擊需要情境去轉換,不然恐慌、發病,會一直無限輪迴,演變成需要長照的高齡失能者。
15年前,紀金山承接到健保局的一項安養中心的研究計畫,親自走訪過上百家後,濃濃的消毒水味、集中式管理、聚集外勞彷彿置身國外的機構,他感觸良多,「如果終歸是這條路,這一生那麼努力要幹嘛?」他常常想著能不能做得不一樣?
種子在內心發芽,身為社會學家的紀金山,閱讀大量文獻,也出國考察,找出高齡者最主要的兩大問題,即「孤獨」和「照顧」。於是2010年成立「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訓練年輕居家服務員,投入社區照顧工作。
▲好好園館規畫許多長輩的活動與課程,包含唱歌和手作木工課等。(圖/資料室)
▍目標不是蓋老人院 而是經營人際關係
紀金山說,「我不是蓋老人院,我是創造好伴,套一句現代語言,是在做『社群關係經營』。」像他推出過好好生活營,就可以想像成是救國團活動。
只是,想法很新,目前市場上沒有類似產品,讓他在申請執照時碰釘子。紀金山說,「旅館審議過程中,他們不解為什麼在這個服務住宅裡要有旅館,認為我們是不是在迴避老人院的什麼規定,所以才申請旅館。」常常紀金山解釋一遍後,「大家還是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外界最常質疑紀金山的,就是商業模式不清楚,但他舉例,美國的新創事業都是從本質出發,商業模式自然就會跟上,「SpaceX把人送上火星,何時可以賺錢?起初也沒人看得懂,但如今馬斯克已經推出低軌道衛星的通訊方案,並開始預收費用。」
紀金山深信,好好家園計畫打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背後的商機龐大,引發的商業模式有無限大的想像空間。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