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心靈加油站
什麼是最不痛苦的死法?像花草樹木一樣自然枯萎-《無痛離世》
如果從臨終階段就開始持續多餘的維生治療,那就跟因為過度施肥和澆水而連根腐爛的樹木一樣。人到臨終為止,如果每天平均輸液兩公升,心臟和肺臟會承受多餘的負擔,並且因為心臟衰竭和肺氣腫而痛苦掙扎。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3/04

長期照護
當AI準確預測人生最後一刻 生命就可以善終好好走
過去的慣性,因為考量病患家屬對治療的期待,多數醫師在預測臨終時間時,往往比較樂觀,但卻可能造成預測失準,導致醫師與病患家屬間的衝突。有了AI的協助,就能減少類似遺憾的發生,同時促進醫病關係。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3/03

樂活養生
「我愛你,我讓你好死」 破除9迷思 讓病人安寧謝幕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國人對安寧醫療存有許多迷思與誤解,使很多末期病人被「一路救到掛」,無法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健保提供的安寧緩和服務,除了入住安寧病房或由安寧團隊到原本病房提供服務,還有居家安寧及社區安寧服務,幫助病人在生命末期回到家中,仍可獲得安寧團隊協助,達成在地善終心願。
元氣網
2017/12/19

新聞政策
安寧醫療與安樂死不同 醫師分析給你聽
台灣安寧療護適用對象,目前仍限生命末期病人,長期久病的民眾不適用,不斷有支持「安樂死」的聲音出現。不過,這只是病人覺得活著沒意思而求解脫的方式,與家屬溝通不足,又猶如醫師刻意協助自殺,與安寧療護強調的「自然善終」有很大差距,無法達到生心靈的圓滿,也非愛的真諦
元氣網
2017/12/19

長期照護
平時就該和父母討論:是否接受維生醫療?-《在告別中學會更愛父母》
所謂的維生醫療指的是不治癒疾病,而是以延長壽命為目的的醫療行為。決定結束生命的方式是沉重的責任。但如果是父母自己的決定,子女執行時也能心安理得。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05

長期照護
當父母老了,陪父母一起上醫院、替父母與醫師溝通的六個重點-《在告別中學會更愛父母》
如果父母固定去某家醫院看病,可以陪他們一起接受問診,這麼做也能讓醫生知道,病人的子女很關心父母的健康與身體狀況。我們總覺得「醫生是了不起的人」、「醫生說的話不會錯」,但醫病關係應該是對等的,如果有問題就要問到懂,不要自己亂猜。讓醫生覺得你是關心自己身體的積極患者很重要。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05

長期照護
人生最後一哩路 逾6成盼在家安寧
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其實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不一定是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大家用心思考跟體會。
健康醫療網
2017/11/18

心靈加油站
葉金川-拒絕醫療凌遲 他要帥氣地走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是針對末期病人,醫師如果明知心肺復甦術包括插管急救,不能挽回病人性命,只是拖延死亡時程,就應考慮不插管,並對已插管急救卻無效的病人,有拔管協助病人安詳往生義務;此即是安寧療護真諦。醫療目的不在維持一息尚存,勉力提供無效醫療,在他看來,這就是「凌遲」病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2017/06/24

心靈加油站
瓊瑤想要的「善終」、「尊嚴死」不是夢! 你能夠申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我們來談談如何運用「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來保障自己想要的「善終」,面對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優雅地轉身離開。
李羚榕
2017/06/13

心靈加油站
「她不是病了,而是要往生了,應該送她回家。」祖母想在熟悉的地方離開-《最後瞬間的美好》
隔日再次接獲通知前往瑪德琳家,克莉絲蒂說的情況我早已經預料到:急診人員只看了瑪德琳一眼,就對「醫師」說,他祖母不是病了,而是要往生了,他們認為應該送她回家。
瑪德琳一直撐到她又回到自己的粉紅色房間、躺在鬆軟的鵝絨被下,才靜靜的離開人世。
時報文化
2017/06/06

心靈加油站
最後一哩路,無論以哪一種形式,請你必須傳達:「我知道你得走了,沒關係的。」-《最後瞬間的美好》
家屬可以直率的表達,例如:「你走了以後,我會很想念你。」
或是含蓄些(也許因而可以少些痛苦)的方式,例如:「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好好的。」
無論以什麼表達方式,都必須傳達:「我知道你得走了,沒關係的。」
時報文化
2017/06/06

心靈加油站
讓每個人距離善終更進一步-臺灣的醫療自主權利法
臺灣也有了醫療自主權立法與預立自主醫療計畫的產生,雖然原本的個人主義價值,到了臺灣後被削弱、不再是重點,但卻開始讓大家注意到,真正的善終其實比想像中簡單,甚至可以自己決定。
劉德容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