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家人哪有隔夜仇」可是爲什麼覺得家人難溝通?原來.....和家人吵架有七大原則
因為說不同語言而無法溝通,那沒什麼;但兩人明明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卻還是無法溝通,那就問題大了。無法溝通,只有兩種結果:吵架或雙方乾脆互不理對方,不溝通了。尤其家人間吵架,更容易因為「親近生侮慢」說出極具殺傷力的無心之言。所以,絕交可以馬上進行,但吵架一定要慢慢來。
王竹語
2017/10/10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老人的性:暗濤洶湧還是平靜如畫―電影《0.5mm》的思考點:人性和性慾的縫補與補償
佛洛依德指出:人類和動物存在著性的需要,生物學稱為「性本能」,這就像飢餓了就會想覓食,這種「原欲」並不因年齡而衰退。日本電影《0.5mm》透過女主角與不同年長男性的相遇,直指一個真諦:讓每一個人了解,「性」是自然的存在,亦不隨時間消弭。不要以年紀剝奪老年人的性自主權。
王竹語
2017/09/29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如果當初不要放棄急救,說不定救得起來?」這是世上最難的決定
悲痛是對親人死亡所做出的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它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會有所不同,並會在不經意間消失或重現。五年來,每重現一次,她就更疑惑、更不確定一次:到底她當初做的決定是對是錯?
王竹語
2017/08/29

新聞政策
【王竹語專欄】《高年級實習生》臺灣可以嗎?高齡再就業的理解與誤解
《中華民國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高齡者對生活擔心的占51.9%,女性高於男性;其中以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占28.5%為最高,依次是「自己生病的照顧問題」占15.7%,「經濟來源」占14.1%。照理說,人生至此,應該是雲淡風清,船過水無痕,安然享受後段人生。但為何每兩位高齡者,就有一位是處於擔心狀態?
王竹語
2017/08/28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追求「長生不老」還是「腎衰竭」?吃上一百副補藥,不如一個人靜臥修養
千百年來,科技進步了,醫藥發達了,民眾常識增加了;但是,當一切手術都回天乏術、所有藥物都枉然無效,不再對活著心存感激,而只是想快點結束一切時,如何放得下、看得開、斷得掉、能捨得,依然是每人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王竹語
2017/08/28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誰來關心照顧者?「三明治」族是身心疾病的潛在受害者
當家庭中出現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在金錢與人力負擔的考量下,勢必有家族成員會成為長期照顧者,長久處在高壓力生活之下,生理、心理、經濟負荷,一定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適時發現與求助照顧者也可能變成被照顧者。
王竹語
2017/08/28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不是因為怕死而懼老-而是更令人厭惡的事:被社會歧視
在臺灣,老年歧視廣泛存在,漸漸被接受,依然被漠視。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 年強調:「最終,社會對老化與老年人所採取的集體作為,將決定我們與子孫未來如何度過晚年生活。」我們對老年人的態度,就是我們-以及我們子孫-被社會對待的態度。
王竹語
2017/08/12

病症知識
【王竹語專欄】老年憂鬱你注意到了嗎?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經常性孤獨」、「恐懼死亡」...
首先要遠離社會上認為老人「體弱多病」、「生產力低甚至毫無貢獻」、「貧窮而不中用」、「冷漠不關心社會」、「是社會負擔」的有偏見族群。
遠離他們,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不悅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調整心態,可用深度祈禱與靜觀修行,來做「心靈的重量訓練」......
王竹語
2017/07/26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修女研究」揭發不失智的秘密 關鍵其實只有一個
即便吃得少,營養也夠,對於想健康長壽的人來說,還是不夠。美國神經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發現:不動腦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比常動腦的人多三倍。
不但要吃得少,還要吃得對;不但要吃得對,還要動得勤,包括動腦。
王竹語
2017/07/26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不跟子女住,就跟好友住,與老友同居的十點建議
退休前,最好從25歲開始,最晚必須從中年,建立自己的健康銀行,並努力、持續儲存。存得越多,越老越安全。
除了運動習慣要養成,飲食習慣要改變,作息時段要調整,負面思考要轉換。
不能征服死亡,但可掌控生命,退休不失智,越老越精彩,肯定的!
王竹語
2017/07/25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好不容易要退休了...聽說,退休容易得失智?
退休前,最好從25歲開始,最晚必須從中年,建立自己的健康銀行,並努力、持續儲存。存得越多,越老越安全。
除了運動習慣要養成,飲食習慣要改變,作息時段要調整,負面思考要轉換。
不能征服死亡,但可掌控生命,退休不失智,越老越精彩,肯定的!
王竹語
2017/07/25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天堂客滿,你必須在人間多待一陣子《快樂告別的方法》告訴人們:請記住原來的我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段旅程,死亡不應被視為終點。
臨終關懷應該讓旅者準備好前往下一站,而不只是用儀器把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維持著數據。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病人能平靜的、安詳的與親友說明原委,安安靜靜告別,自己已經走完生命,再無所求,亦無所悔,更無所怨,對家人也是種莫大的安慰。
王竹語
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