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天堂客滿,你必須在人間多待一陣子《快樂告別的方法》告訴人們:請記住原來的我

【王竹語專欄】天堂客滿,你必須在人間多待一陣子《快樂告別的方法》告訴人們:請記住原來的我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段旅程,死亡不應被視為終點。 臨終關懷應該讓旅者準備好前往下一站,而不只是用儀器把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維持著數據。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病人能平靜的、安詳的與親友說明原委,安安靜靜告別,自己已經走完生命,再無所求,亦無所悔,更無所怨,對家人也是種莫大的安慰。

王竹語

2017/07/12

瀏覽數 21,459



我查閱了你的人生,你會直接上天堂的。

但我們現在沒那麼多地方了,

所以,你還要在人間多活一陣子,

不用急著來。

 


以色列電影《快樂告別的方法》(The Farewell Party, 2014)男主角厄斯金喜歡做一些小東西:餵藥提醒機,解決了老人家常常想不起來自己到底吃過藥沒?變聲器,透過它打電話,對方聽不出自己的聲音。

 

於是他打給一位女病人,鼓勵她:「我查閱了妳的人生,妳會直接上天堂的。但我們現在沒那麼多地方了,所以,你還要在人間多活一陣子,不用急著來。」

 

女病人也配合演出,說:「沒人相信祢打電話給我。」後來她回撥電話找上帝,得到的回答是「上帝去上廁所。」

 

一開始我覺得電影好像是要傳達:「命運跟你玩,你最好陪著她演,不然下場可能會很慘。」後來才知沒那麼簡單,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  面對「老」的態度-求生意志越強,對延長壽命越有利?

 

馬克思臥床已久,馬克思的妻雅娜告訴厄斯金:「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要按一匹馬的劑量給他吃,讓他就此解脫......」

 

「這是你能決定的嗎?」厄斯金很不以為然。

「我見不得他再這麼受罪了,眼睜睜看著他痛苦,你也看到了。」

「咱們明天就去找醫生,肯定還有別的辦法的。」厄斯金還是不放棄。

「他就是想死,這跟醫生有什麼好談的?非要逼著他活下去?難道想死就有罪嗎?」

 

後來喜愛發明的厄斯金做了一台「安樂死機器」,可由病人自己操作。

 

但是厄斯金的妻子拉瓦娜呼天搶地的反對:「我不會讓你們殺了他的!你們不能這樣做!」可是後來當拉瓦娜失智了,她不想繼續以這種狀況再「老」下去了,她反而要求丈夫使用這部機器。

 

 

美國耶魯大學Becca Levy教授對600位超過50歲的人進行一項研究,要他們回答幾個簡單問題,像是:「將來我老了,我是比年輕時沒用。」之類的。20年後,結果顯示:對衰老持樂觀積極態度的人比消極的人平均多活了7.5歲。

 

對死亡或衰老的態度真的會影響壽命?求生意志越強,對延長壽命越有利?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因為這樣的人會選擇一種讓自己更健康的方式去活,當然有助壽命拉長。

 
 

▍  面對「死」的態度-讓我們準備好,前往下一站

 

「死神選中了我,可是要怎麼死還是在我。」這是電影給我的第二種想法。

 

一位想使用厄斯金的「安樂死機器」病人說:「我想帶著尊嚴死去,5年來我一直抗爭,可是這病已經完全掏空我了。」

 

正因為被淘空的是病人,有權選擇最後死亡的,也是病人。據報導,加州在2016年6月通過《選擇終結生命法案》(The End of Life Option Act),允許重症病患在經醫生評估後,合法取得安樂死處方藥。合法化之後的6個月內,統計共有111名安寧病患選擇終結生命。(蘋果日報2017.06.28)

 

厄斯金好友馬克思死前錄下最後的自白:「我,馬克思·芬克爾,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這麼做,我會死掉;如果不這麼做,我將倍受折磨,然後再死掉。」

 

而片中一開始厄斯金勸她「努力活,因為天堂客滿」的病人,也錄下真摯告白:「我努力過了,厄斯金,可是我的身體撐不住了。我不能再躺著等,再過一個月,我就90歲了,我一直鼓著16歲的勁兒在堅持,現在真的受夠了。」

 

一般人如何忍心讓一個90歲的人每天用16歲的體力和毅力維持生命?

無怪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15年有專文指出:「如果正在承受痛苦和垂危的病人選擇死亡,應該允許醫生協助他們結束生命。」(Doctors should be allowed to help the suffering and terminally ill to die when they choose.)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段旅程,死亡不應被視為終點。臨終關懷應該讓旅者準備好前往下一站,而不只是用儀器把心跳、呼吸、體溫、血壓維持著數據。

 

那是數據,不是生命。

 

 

▍  失智後,安樂死前-請記得原來的我
 

厄斯金的妻子拉瓦娜開始有失智症狀,她要求別人打電話找她丈夫,但她丈夫明明坐在她身邊! 

 

拉瓦娜一開始只是認不得親人,後來烹飪加錯調味料,再後來廚房差點燒起來,赤裸著身體出現在餐廳。最後挖垃圾桶的東西來吃,她女兒阻止,她卻拼命打她女兒。

 

收音機傳來新聞:「兩位居住在耶路撒冷的80歲老人死亡。丈夫先開槍打死了重病的妻子,隨後自殺身亡。這對老人只留下了一封道別信,也從未對養老福利有異議。」

 

拉瓦娜溫柔地對丈夫說:「我在慢慢消逝,厄斯金,很快我就不再是我了,只剩個空殼了。」

 

當初丈夫要對好友安樂死前,她激動得指天罵地,說那是劊子手的行為,現在知道自己身體狀況,她的態度完全改變了。

 

身體健康時候,給別人出意見往往是容易的,不夠客觀、太理想化。

 

不要說多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只要躺在床上的不是自己,心有可能想錯,比也永遠比不對;只要身體狀況不同,不能真正體會對方的痛。

 

在決定安樂死前,拉瓦娜對女兒做了最重要交代:「我親愛的,我請求妳,不要怪我,我知道妳會生氣我沒有告訴妳這個決定,我想,妳一定會反對的。每一天,我都感覺到在一點點流失自我。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又會失去什麼記憶。我希望妳記住那個曾經的我,作為妳母親的我,而不是這個病懨懨的糟老太婆。」

 

 

「記住那個曾經的我,而不是病懨懨的我。」你也要作原來的你,不要作一個一直陷在悲傷的你;作原來的你,繼續生活。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病人能平靜的、安詳的與親友說明原委,安安靜靜告別,自己已經走完生命,再無所求,亦無所悔,更無所怨,對家人也是種莫大的安慰。

 

《快樂告別的方法》電影預告



推薦閱讀:


1. 《病人自主權利法》不是安樂死,五點帶你快速了解!

2. 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NHK紀實探查「最後一程」迎接老衰死,自然老去

3. 朱為民-「請幫我拔管,因為,我愛你……」


 
 


專欄作家|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王竹語

王竹語

專欄作家

臺灣作家,臺中豐原人,筆名取法學自畢卡索。已出版著作: 1.《醫生》(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作品) 2. 《我的整形世界》(天下文化,2006) 3. 《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城邦集團原水文化,2006) 4.&5.《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2005) 6. 《尋找一首詩》(除了在臺灣出繁體版,簡體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7.《中國經典寓言的智慧》(晨星集團,2006) 8.《工作必勝!!戰國策》(晨星集團,2007)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