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政府應該優先建置照顧服務,而非發放津貼-《第二人生》

照顧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政府應該優先建置照顧服務,而非發放津貼-《第二人生》

在國家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優先建置照顧服務,而非發放津貼。   因為國家所發放的照顧津貼,不可能達到有酬照顧工作者的最低薪資,這種「象徵性質」的津貼,對於家庭無酬照顧者眼下的經濟獨立或是晚年的經濟安全所能給予的保障皆微乎其微。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6/08

瀏覽數 22,904



作者/楊佳羚
 

公視曾播出一部影片《只想比你多活一天》,描寫一位八十二歲的退休老兵,獨自照顧智力停留在六歲的五十七歲兒子,卻同時發現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的故事。
 
只想比你多活一天
(圖片截取自視PTS 台灣公共電視,遇告片請按此)
 
情節雖為虛構,但「只想比你多活一天」是許多身心障礙者的父母普遍會有的心情。
 
翻開報紙,我們也不難發現諸如:「照顧身障兒,三成父母曾自殺」、「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親人癌末壓力大,照顧者易憂鬱」……等新聞標題,甚或照顧者不堪長期照顧的壓力,選擇將親人殺死,再自殺或自首的新聞。

 
台灣的家庭照顧者面臨如此大的身心壓力,甚至是經濟壓力,都是因為政府長期以來視照顧為個別家庭的責任,
不只讓許多老病者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也讓照顧者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瑞典研究指出,瑞典政府自一九九○年代開始縮減社福預算,並將部分老人照顧服務私有化(亦即交由營利照顧公司提供居家服務或機構式照顧的特殊老人住宅)。
 
根據瑞典社會部最新數據顯示,二○一三年有八萬九千名老人住在特殊老人住宅,二○一四年少了一千五百個床位,逐年減少的資源,讓不能繼續在家生活的老人無法搬入特殊老人住宅。
 
而即便政府仍提供健康促進、居家服務照顧等福利服務,但家屬仍需擔負大部分的老人照顧,其中主要照顧者多是同樣為老人的配偶,其次則為子女。
 
瑞典長照
 (圖片來源:pixabay)
 
根據學者Petra Ulmanen最新的家庭照顧者研究發現,在四十五至六十六歲的年齡層中,有26.8%的女性及24.5%的男性會協助照顧年邁的父母,但與南歐相較,瑞典雖有更高比例的中年子女協助年邁父母,但投入的時間並不多,通常只是付帳單、協助聯繫不同單位的照顧服務,較少是身體上的照顧(如沐浴)。

雖然南歐崇尚所謂「家庭價值」,但國家提供的福利服務有限,和台灣社會較為相似,包括:生育率低、請得起外籍看護的家庭仰賴外籍看護工,請不起的則需由家屬負責沉重的照顧工作。
 
然而,瑞典的家庭照顧研究也謹慎地指出,投注在家屬支持的社會福利,其實是最「便宜」的支出,例如,家屬照顧中心的支持服務多屬「談話」性質,包括電話諮詢或午茶聚會。相較之下,要真正減輕家屬負擔,應該是投注更多居家照顧服務及特殊老人照顧服務,但這些卻在新自由主義的思維下,被縮減或外包給營利公司了。
 
瑞典的研究值得台灣借鏡。目前台灣各地方政府競賽式地發放各種津貼,以為這樣的政策才能「催生」,以搶求低靡多年的生育率。
 

然而許多跨國研究早已清楚指出,提升生育率最有效的政策,乃是提供普及的幼兒照顧服務,各項津貼無法讓留在家裡照顧小孩的家長(且通常是母親)真正達到經濟獨立。
 
育兒津貼
(圖片來源:pixabay)
 
況且,若真要把小孩送到營利照顧機構,這些津貼只是杯水車薪,對經濟能力不足的家庭來說,減掉津貼後的保母費或幼兒園學費,仍如天價而無法支付;對中產階級來說,這些津貼的發放也完全無法真正減輕其養兒育女的經濟負擔。
 

同樣的,在國家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優先建置照顧服務,而非發放津貼。
 
因為國家所發放的照顧津貼,不可能達到有酬照顧工作者的最低薪資,這種「象徵性質」的津貼,對於家庭無酬照顧者眼下的經濟獨立或是晚年的經濟安全所能給予的保障皆微乎其微。
 
然而,發放津貼的「燒錢」政策,卻會嚴重排擠社福資源,讓國家預算花在讓便宜行事的政策上,卻無助於解決照顧重擔;另方面則會讓照顧者處境更加困難——其他家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妳已經有拿照顧津貼,因此理當由妳來照顧」,反而更減少投入。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設計長照政策時,女性主義者齊聲反對照顧者津貼的理由。
 
雖然瑞典學者提醒政府不能只投注在家屬支持,便宜行事,但就台灣現況而言,在整體長照設計中,仍必須投注國家資源。
 
照顧服務
(圖片來源:pixabay)
 
首先,台灣目前由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實在是杯水車薪,並且在政策中排除了聘雇外籍看護工的家庭。其實,喘息服務應該是跟著受照顧者而來——亦即,只要這個家庭有老病者,就應該配置相應時數的喘息服務,與老病者被誰照顧無關。
 
再者,地方政府應設計家屬支持中心的各項服務,其形式可以多元,也能選擇在老人活動中心進行,當照顧者帶著老病者前來的同時,即可以藉此參加專屬的演講及各式活動,譬如自組讀書會、合唱團或運動團體等;
如果受照顧者無法出門,當照顧者參加這些活動時,地方政府應安排喘息照顧,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同時,政府應一方面結合社區健康資源,讓社區失智專科護理師或老人學專科護理師開放家屬電洽相關醫療諮詢,另方面也整合社工或志工資源,設置電話專線,讓家屬得以抒發心情。
 
此外,如果家人需要遠行,則應有社區在地的照顧人力協助更多次的居家照顧,或設置「短期照顧中心」,讓家人能暫時將老病者送到這裡幾天或數週得到照顧。

 
照護
(圖片來源:pixta)
 
瑞典設計的「家屬卡」也是可以學習的方式,例如,當照顧者不小心出了意外,救護車人員可以隨時藉由她身上帶著的「家屬卡」,知道家裡有需要照顧的老病家人,而能安排居家服務或相關照顧。
 
多麼希望當政府認真看待社會中的照顧需求時,也能同等關切照顧者的處境,讓照顧者不用再祈禱「多活一天」來照顧老病幼,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繼續閱讀:
 
1. 不需太堅強!照顧者喘息專線-我們願意聽你說話

2. 「在地老化」不是口號,看看瑞典、德國和日本怎麼做

 
更多《第二人生:迎接熟齡新社會運動》的文章:

  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迎接熟齡新社會運動》作者/楊佳羚
本文經遠足文化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愛長照編輯團隊

愛長照編輯團隊

照護小秘書

樂活養生、心靈加油站、長期照護、病症知識、社會資源......長照所需要的一切,愛長照編輯會努力整理資訊給大家!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