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無法買平靜「董事長反而臥病難安」!聽臨終者一席話...學會3件事一生更圓滿
錢無法買平靜「董事長反而臥病難安」!聽臨終者一席話...學會3件事一生更圓滿
當生命到了盡頭,你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在安寧病房裡的臨終智慧,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如何看待生命、不帶遺憾的遠行。 示意圖/Canva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2025/11/08
瀏覽數 1,002
▍臨終最苦的不是病 是「放不下的人」
恩主公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諮詢服務門診醫師施子健說明,安寧病房的患者在臨終前,大多數困擾都與「靈性層面」有關,最常見也最折磨人的是「人與人的關係」,比方身為父母、子女、伴侶等角色,對於尚未修補的裂痕,或是與未盡的責任感到缺憾。以下為安寧病房中三位臨終者有幸避免缺憾的片段:
單親媽 對孩子的牽掛被接住

▲媽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安寧病房邀請家屬、摯友們前來討論孩子們未來的照護,減輕患者的焦慮。 示意圖/Canva
一名單親陸配患者住進安寧病房後,最放不下的不是病情,而是身故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誰來照顧」,施子健分享,患者臨終前盼法律能通融,能將孩子委託給同鄉好姊妹照顧,而醫療團隊唯一能做的是創造對話場域,邀集孩子的叔叔與姑姑、摯友們都請到病房,透過三方討論誰能承擔孩子照護的議題,至少讓患者了解她的牽掛有人接住。
女兒婚禮 癌末爸線上見證

▲透過遠端視訊,讓患者見證孩子在國外的婚禮現場,達到內心的圓滿。 示意圖/Canva
一位癌末老父親最在意女兒婚事,醫療團隊利用遠端視訊,讓患者見證女兒和外國男友完婚,施子健說,人生大事不能拖,並非得等到狀況好才能做,當下能完成的就是圓滿,團隊也不是把病治好才叫「完成」,而是把在意的事妥善交代或親自去做。
暫離安寧病房 順利出國透氣

▲安寧病房並非「只進不出」,若患者身體狀況可旅行,也能準備英文診斷書與備藥,讓患者如願與家人一同出遊圓夢。 示意圖/Canva
另一位病人因症狀控制穩定,從安寧病房出院後,女兒想帶母親出國旅行,母親卻因擔心健康拖累而遲疑,經施子健醫師私下詢問後,確定母親其實很想去,便協助評估身體狀況、準備英文診斷書與備藥,讓她安全地完成五天的韓國之旅,「當事人回來時帶著伴手禮,滿臉笑容,那份喜悅不只是她的,也是全家人共同的禮物」。
▍富有≠從容善終 失控感更難承受
許多人以為有錢人能更從容善終,但施子健醫師的觀察恰好相反:「掌控一切的大老闆、董事長,往往更難面對晚期」他表示,這些人曾經權勢在握,但在生命最後時光卻連如廁、翻身都需要協助,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失控感、挫敗與憤怒;真正能帶來安寧的,不是財富,而是能否學會放手,承認身體有限,允許他人協助,學會信任與道謝。
善終的核心是被在意、被理解、被成全。施子健提醒,許多病人在最後一刻的不安,往往來自「沒說出口的愛」與「沒完成的心願」。因此,他建議還健康的人,不要等到生命有限時才後悔,而是應該在日常就開始行動:修補關係、完成想做的事、學會適度放手,並提早留下醫療與生活上的交代,唯有在平時就珍惜當下,才能在未來不至於帶著遺憾告別。
原文經橘世代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在人生還來得及的時候,把最想做的事寫下來並去完成 -《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