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深志工的過來人經驗:「女人不要把重心都放在小孩身上」人生要了無遺憾,你必須先學會愛自己
42295 人瀏覽 -
-
-
2016/05/30
作者 小虎文 -
-
-
-
-
-
訪問對象/資深志工 思清姐
「『活出自己』四個字看似簡單,但有一些人終其一生都未必能真的接受自己,更別論活出自己了。」擔任志工15年的思清姊安然自在,在人生步入晚年後,依舊保持接納萬物的心,她說自己仍在不斷學習,希望在未來的人生裡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65歲的日常生活是,在女兒上班時幫她帶小孩,下午到社區教室練國標舞,偶爾做做天然的手工皂給親友;去「生命線」傾聽別人的苦、陪伴他人走過生命的困境……
問她是如何隨時保持著優雅與愉悅的心態,她依多年的經歷與觀察,分享了三個方向:
║ 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 追求當下的幸福
「擔任陪伴別人度過困境的志工後,我與其他志工朋友都覺得自己的收穫比付出大得多了。」志工的培育過程中,需要不斷接受專業訓練,同時,在每一天聽到的故事裡,反思著自己的生活和作為。
「其實要怎麼有愉快的人生,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
「人生不見得平順,每個人的際遇大不相同,有時是滿溢的喜悅,有時是心酸的眼淚……說也說不完啊。」思清姊喜歡閱讀歷史書籍,再加上她的人生觀察,她覺得人生最後就是放下,而在那之前,你有好多機會能拿到人生的主導權。
「我們可能從小被教育要去競爭,但當你走到一半時,你心裡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卻得去屈從,去追尋『不是你要的幸福』,當然就很難能得到幸福。」
思清姊說,每個人都並非完美的,真要用「分數」來評分的話,告訴自己:不需要100分,有時60分也可以;在生活裡設定小目標,逐一去達成,試著去完成生活裡的小事,並接納自己的優點與弱點,和它們相處,只要持續地去做,就能發現自己的成長,慢慢地,你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會漸漸變得不一樣。
「將眼光回到自己的身上,你會發現自己具有許多被遺忘的力量。知道自己站的位置,往地面紮根,與自己的關係慢慢變好,你會發現快樂不假外求啊。」
║ 身為女人要說:不要把重心都放在小孩身上
請她給年輕人一些建議,她特別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世界上的許多母親:
「不要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小孩身上。」
「我看過許多媽媽在孩子成年後,不知道接下來想做什麼?喜歡些什麼?進而把焦點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或是對孩子還是有許多不必要的期待,反而讓親子間關係變得緊張,到後來,彼此都會覺得很累,甚至會怨嘆:『為什麼你就是不能了解我呢?』」
有時想想,自己是否只是在複製上一代愛的模式呢?
女人要多愛自己一點,這不是廣告台詞,更不是自私,而是一種高度覺察的展現:好好地對待自己、照顧自己,因為最了解自己、最有義務自己的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媽媽是孩子重要的榜樣,在愛孩子的同時,媽媽自己也要活得自信、快樂,培養興趣、拓展社交圈……媽媽和孩子都感到自由,愛才能更自由地流動。」
媽媽感受到的快樂幸福也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有追尋生命的內在力量,讓他積極往前、無所畏懼。
「這是我看了許多故事後的感觸,女人總是在煩惱別人,時常到老了才後悔,我年輕時應該怎樣、不該怎樣。」思清姊再次重申,懷孕育子是女人生命的重要階段,卻往往在這段歷程中,忽略了自己,一不注意,就會離自己的內心愈來愈遠。現在已經升格為祖母的她,仍然有自己的社交圈,經常與知心好友相聚、談天說地。
「朋友不須多,知心最重要,尤其在我們老後,友情也能讓我們感受溫暖,和不斷去接觸其他新的世界。」
║ 與死亡共處 珍惜當下的無憾人生
「說實話,面對死亡,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不管是當事者還是身邊的人都是一樣。」
依思清姊多年來在生命線擔任志工的經驗,對於「死亡」應該比一般人來得豁達吧!思清姊卻也不諱言自己仍有不安,「但我願意面對我的各種情緒,包括不安與害怕。」傳統以來一向忌諱談論死亡,但其實,愈來愈多人願意接受與討論它,心態改變之後,它也能為生命帶來禮物。
「我看著身邊的朋友,因為癌症末期而要離開這個世界,他們的懷疑:『為什麼是我?』、『我還有好多沒有完成的事』……聽了我們也會不捨,生命是多麼地無常,但無論我們怎樣去抗拒、懷疑,都不能阻擋它的到來,最後我們只能接受,把握所剩無幾的時間,留下最好的時光。」
思清姊憶起跳舞的朋友,她看起來如此年輕而又活力,卻罹患了肺腺癌末期。
「有次我們一起練舞時,她和我說:『別看我這樣好像很輕鬆,即使是簡單的一個舞步,我都會練習超過一百次』。」
她總是練習再練習,練就最美麗的身段,讓人記得她最美麗的樣子。即使疾病會損害她的容貌、帶走她的生命,但大家不會忘記她曾有的光采,她在有限的生命裡,仍然不曾退縮。即使到了今天,思清姊回憶中的她依舊是她那翩翩起舞的樣子。
「要怎麼才能讓人生了無遺憾呢?真的就是與自己站在一起,享受每一刻當下。
人的一生壽命可以活得多長,誰都說不準,我只盼自己把握每一天,去享受生命的燦爛。」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當你恐懼死亡、背對它時,它將變相陰影追隨,永不離去;但當你願意與死亡共處時,它便會像甘霖一樣灑下,滋養你、給予你勇氣,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
「活出自己」和「活在當下」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嗎?思清姊以人生高年級的身分告訴你:「試著靜下心來想想,再試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生命,永遠可以與眾不同。」
- 爺爺為什麼要過世?陪伴孩子度過悲傷的繪本-《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 愛是理解的別名,愛也是迷途的導航-與孩子共讀《阿茲海默先生》
- 侯怡君:「爸爸一度想結束生命,但幸好,最後他想到了我們」久病的人,更需要生存價值
—
- 爺爺為什麼要過世?陪伴孩子度過悲傷的繪本-《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將眼光回到自己的身上,你會發現自己具有許多被遺忘的力量。知道自己站的位置,往地面紮根,與自己的關係慢慢變好,你會發現快樂不假外求啊。」 請她給年輕人一些建議,她特別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世界上的許多母親: 「不要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小孩身上。」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 主編 小虎文
- 生命是一個圓,從出生、探索到回歸、離世......我們殊途同歸。 世事也許不盡圓滿,甚至有時崎嶇難行;即使如此,我們仍能用關懷來填滿空缺,用愛來修彌遺憾。
訪問老寶貝的人生故事、訪問居服員的照護心情、訪問醫師的細細講解.....訪問所有平凡中的不平凡,讓我們和老寶貝們一起「共好」別忘了太陽西沉後,仍有皎潔的月光在。
小虎文要分享給你的事:
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7
-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