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照養機構:關注「人」的需求,營造「家」的氛圍-《北歐銀色新動力》

北歐照養機構:關注「人」的需求,營造「家」的氛圍-《北歐銀色新動力》

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從幼年到成年,未必都有個美滿的「家」,而老人服務要追求提供的「家」,是一種溫馨、安全、自在,以及在必要時確信有人顧念的感覺。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2018/06/19

瀏覽數 20,041


 

作者/周傳久

 

▍ 設計照顧機構的眉角

 

多年來走訪荷蘭、北歐照養機構,接待我的主管和相關介紹文宣各有特色,但常見的共同點是,強調自己的努力是希望提供老人的生活空間像「家」。

 

因為多數人一生眷戀、熟悉並生活的地方,就是家。當失能或經濟因素導致遷移時,如何營造新居所有家的感覺就變得很重要,這會影響適應程度與安全感,也會影響繼續活下去的價值感和意願。

 

後來走訪老人日間活動中心,甚至部分新設計的圖書館,也都有這類訴求。看來怎麼設計一個像家的地方,是服務老人很重要的觀念。

 

隨著自己不斷造訪各機構,再想想過去十幾年在臺灣的見聞,漸漸釐清一點:像家不只硬體,還有互動氛圍,這的確是一個設立關懷據點日照中心和照養機構時,都值得不斷討論的問題。十年前在前高雄縣,我看過一個很有社會地位的負責人開設的安養機構,裡面的老人都穿制服;還有一個機構為了管理清潔方便,把住民全都剃頭。

 

沒到北歐前我只覺得這有些不對勁,走過很多國家之後感觸更深。連衣服和頭髮的自主權都沒有,稱得上人性化的思維嗎?

 

有個經高雄市政府考評甲等的老人安養機構,我前往參訪時,看見老人被骯髒的紗布綁住手腳。一位眼盲的老人對我抱怨,他在自己家裡還可以拜託鄰居買饅頭給他吃,後來被政府送到安養機構,左呼右喚後即使有人應付地回應一下,也沒有人真的給他個饅頭。

 

老人公寓

▲荷蘭華人老人公寓的社工為不懂荷蘭文的老人翻譯書信和處理繳費等事宜。

 

後來我以媒體工作者的身分稍稍幫忙,饅頭才終於出現,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高興,反而感到很難過。

 

過了一年,我把這類故事告訴主管評鑑的政府官員,對方只告訴我,在臺灣,再便宜的機構一樣有人要住,甚至希望我去教育這些安養機構負責人應善待住民。這真的讓我無言以對。我無意指責我的朋友們,但真希望從公務員到負責協助老人的所有人,都能從服務與設施如何更有家的感覺,想想自己目前做的一切。

 

嚴格說來,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從幼年到成年,未必都有個美滿的「家」,而老人服務要追求提供的「家」,是一種溫馨、安全、自在,以及在必要時確信有人顧念的感覺。

 

健康的老人除了懷舊的需要,也希望活動與安歇之處有家的感覺;失能者更希望可以有像家的安全感與實際的便利;而對於失智者這部分更重要,因為家的感覺可以減少恐懼不安。

 

我參訪過的北歐機構,有些花很多心思研究這個問題。一方面從硬體入手,例如給老人使用的工具和休憩設施;另一方面從五官感覺入手,例如刻意在老人活動的客廳裡設置迷你廚房,讓老人在活動時聞到食物的味道,製造家居的感覺。

 

日間照顧中心

▲ 荷蘭一個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環形設計的走道讓遊走者自然行動,中間還有季節性植物與動物等自然景觀。

 

從五官思維出發的設計,還有音樂、起居設施的顏色和觸感,甚至室內和院子裡的植物花果等,這並非剝奪一切新鮮感,而是先求熟悉再求變化。荷蘭與芬蘭都有機構甚至將地區真實街道名稱放進機構空間中,還有郵差在迷你社區中送信。

 

多次參訪北歐後,我曾在臺灣許多教育訓練與演講場合,試圖帶領思考如何使照顧服務更像家的動腦活動,獲得很熱烈的回應。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要讓老人覺得設施像家的條件還真是五花八門,從藤椅、防蒼蠅餐桌紗罩到冰箱上貼水果月曆,多半參與討論的人一開始思考時,比較會想到生活用品和家具等,光是這些就有很大歧異性。但除視覺外,有待參考北歐經驗,拓展到五官等更廣層面。

 

從景觀到感官,再深入探討,關於「家」的服務創意發想,還可包括照顧者的態度。因為再好的設施,陪伴者愛理不理或者只提供制式服務,而不能針對個別期待回應,都會讓老人覺得寂寞、受傷。

 

有些感覺或需求在真正的家裡不必說出來,例如老人現在不想吃東西,等一下想吃的時候可以自由地再吃,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是在一個不是老人習慣生活的空間,而是一個照顧服務的場所時,照顧者可能就要注意以言辭提醒老人,這裡還是可以如家裡一般,自由選擇何時進食。例如照顧者可以對現在暫時不想再多吃的老人說,「等一下你還想吃的時候可以告訴我」或者「這洗澡水是為你預備的」。

 

失智住宅

▲荷蘭失智住宅還在通道加上路名,這些路牌的顏色、字體與名稱都是老人熟悉的,可以增加安全感和存在價值意識。

 

我曾在防止失智老人暴力行為的指導手冊也看過類似說法,即友善的溝通可以減少老人的不快和焦慮。服務者必須有智慧地為老人營造家的安全感,願意了解他的氛圍與內心世界。

 

我有位芬蘭朋友的媽媽到一百歲時,仍然鼓勵孩子們到海外服務別人。對她來說,連照顧她的護士都是她每天祝福關心的對象。

 

人願意與照顧者互相顧念,她似乎真是明白了《聖經》所說的「積財寶在天上」,她相信在這個世界就是盡力愛人,她已預嚐死後世界的美好,相信死後還有更好的世界。

 

每一位老人的特性不同,今天很多航空公司、圖書館、餐廳,甚至快遞,都試著以像家作為行銷方式。可見有家的感覺的確很多人在意。怎樣讓不同處境的老人都享有家的美好,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探討空間,有些並不是靠金錢就能解決的。

 




繼續閱讀:

 

1. 沈政男-芬蘭、瑞典老人家臥床比台灣還久

 

2.【朱國鳳專欄】2018長照給付大變革,「新菜單」要怎麼點?

 


更多《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的文章: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WLsdXhO4Un6xie5lo3v-Aa-w4VwVnP_uHcKKjpF5BHTM1GszxgdsckvRw4u3rVwMqzBArypdjq5ccxbjlvleDELp_nJlkpMr4LqXAsMuZPPSpeRv58LaXoqXVkxF3_o7rARl0orO
 

《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作者/周傳久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最早為1976年成立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逐步擴展有巨流圖書、麗文文化、藍海文化等出版社,長年關注社會脈動、關心文化及教育發展,出版方向以社會、社工、社福、心理諮商、環境、教育、文化…等為主,除了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著作,亦與國內各學術單位、機關團體…等合作出版以及翻譯出版國外優良書籍。 巨流圖書除了得到行政院“老字號,金招牌” 圖書事業特別獎外,亦獲優良圖書金鼎獎、台灣嘉新兆福優良著作獎、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編著獎…等多項獎項肯定。 機構另外在全台21間大學校內設立直營門市,為學校教職員、學生提供各項服務。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