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在職訓練,真的有提升專業職能嗎?小規模訓練效果更好-《北歐銀色新動力》

    16193 人瀏覽
    成人的生活與學習和小孩、青少年不同。成人要怎樣才會願意學習?成人的經驗和價值觀怎樣可以成為迎接進一步學習的正向資源?在成人教育理論中,提供了很多方法。這些都還有待更細緻的設計,才不會讓繼續教育流於形式。


    作者/周傳久

     

    當老人增加,不論關懷據點日照中心,或居家服務,都需要更多服務人員參與。為了確保其工作能力與時俱進,以增進照顧品質和因應工作挑戰,政府規定了應實施定期繼續教育。這個想法當然立意良好,而且的確必要。可是應該安排什麼內容呢?又應以什麼方式進行?要投入多少時間?這些都有待進一步規劃。

     

    實際觀察臺灣近年的這類活動,不難看到,進行方式都是找學者專家來上課,而來聽課的人,很多是被迫參加的,這樣真的能提升專業職能嗎?我看到這類課堂上,往往有人一邊吃便當,甚至趴著睡覺。上課中途,還有人提著百貨公司購物袋走進來。

     

    我心想,這些都是公部門以納稅人的錢所支付的活動,難道對參加者來說,就只有累積進修點數的功能?

     

    還有的繼續教育活動,主辦人用心找講師、找題目,看來很花心思,卻反而讓參與學習的人覺得有壓力,因為用心設計的課程往往要動腦筋。這些現象顯示,目前的老人照顧者教育訓練,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在丹麥,有很多這類學習活動。照服人員每年會自己召開會議,把平日工作觀察到的,需要補強的地方,整理出來提報給主管,進行硬體資源補強以及能力增進學習。挪威政府則會收集老人的意見,甚至官員直接不預警地訪視安養機構老人,聽取他們對照顧服務者的意見。

     

    照顧品質

    (圖片來源:pixta)

     

    芬蘭則已經有照顧品質評鑑的遊戲式測驗,這套由芬蘭衛生福利部研發的測驗,可直接從被照顧的老人那邊,了解照顧工作的待改進之處。

     

    這些努力的背後有個共同意義,就是訓練規劃者不單憑自己的理想來安排照顧內容,還包括第一線服務者的經驗與觀察,以及被服務者的觀點。例如照顧者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棒,但是老人還是很有意見,這可能是由於對服務的期待有落差。有時問題甚至出在服務者的溝通能力,而不是工作能力。

     

    這類訓練的規模也要考慮,規模不宜太大。臺灣常見一次一、兩百人的訓練活動,五、六十人則是常態。好像人多就表示訓練有績效,活動容易被批准。或者因為想要讓較多人迅速取得進修時數,而採多個活動合辦。這種規模的訓練,多半只是大家排排坐聽演講,進行五到十分鐘綜合座談,還要留幾分鐘說明怎樣領便當、如何登記進修小時證明等。

     

    事實上,許多重要的繼續教育活動,是無法以大班制進行的。以前,我總以為是因為政府預算有限,所以只能大班進行。後來發現,一方面是財主單位的心態不對,以為人多就是有效率;主辦進修的人往往也未能向財主單位據理力爭,對正確而專業的做法無法堅持。

     

    以芬蘭老人照服者訓練常見的第一堂課「認識自己」而言,必須由參與者輪流發表,如果兩百人聚集上課,要如何進行?而要期待從小不被鼓勵發言的臺灣學員,在這麼多人面前談論自己,就算是一、二十人的規模都已經相當不容易。

     

    照服員訓練

    (圖片來源:pixta)

     

    在抄寫的時間多,溝通的時間少,不容易讓案家覺得被理解。

     

    根據我設計這類教育訓練所累積的經驗,要效果好,可以在事前就直接徵詢學員所期待的提問。也就是先將大方向和題目知會報名參加的人,在學習活動開始前,就要大家先想問題,或者提出建議,由主講者收集、分析後,再決定訓練的內容和進行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服務的態度,會使課程更精確對應到學員的需要。當然,主辦單位得鼓勵學員提前參與。

     

    還有些特別的教育訓練主題,不只技術層次,而關乎生命教育層次。大家都肯定其重要,但要怎麼辦理,得特別費心。例如老人照服者要學習如何帶領老人與家屬之間學會相互體諒。

     

    這個議題,是影響照顧品質和人際關係的根本問題,但卻很難用簡報介紹的方式來傳達或操作。誰來教?教什麼?如何教?都是大問題。必須讓學員自己有過類似的經驗,才可能期待學員帶領別人走出障礙。

     

    成人的生活與學習和小孩、青少年不同。成人要怎樣才會願意學習?成人的經驗和價值觀怎樣可以成為迎接進一步學習的正向資源?在成人教育理論中,提供了很多方法。這些都還有待更細緻的設計,才不會讓繼續教育流於形式。

     

    以下是我觀察後的一點建議:

     

    我們的長照人員有三種階段的在職教育(level 1、2、3)。其實回顧過去我們長照的經營和職前教育,也許我們需要以下的補強教育,不能太快跳入技術學習。有了以下過程也比較容易留住有潛力的照顧者,而不會訓練了半天白訓了。

     

    老師要理解的基本成人教育教學法,落實於「教什麼」和「如何教」:

     

    長照人員

    ▲照顧者訓練花在溝通素養提升的課程太少,以致在真實的互動場合,可能花

     


    ▍成人學習和成人教育學是長照教育老師必須掌握的前提

     

    1. 成人有豐富生活經驗(老師能充分運用並幫助大家彼此成長)。

    2. 成人可以開發自學。

    3. 成人希望學以致用。

    4. 成人學員有很大的差異性,在教學時要顧及班級經營資源管理。

    5. 老師是引導建構的人,而不是灌知識的人。

    6. 老師能營造良好氛圍互動,和學員一起創造新的長照知識。

    7. 絕不是來教室才第一次接觸今日要學的,而是來之前已有預備(這才能避免一次許多人都在滑手機、睡覺、聊天、改公文,浪費國家資源也浪費時間)。



     

    ▍老師可帶領的課程活動

     

    1.對老年的看法:透過教材讓長照工作人員個別對老年的看法先有理解和反思。引導大家思考自己的看法與同事的看法怎樣影響自己的工作(例如居服督導)。
     

    2.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預備服務:從小到投入長照之前的生命經驗如何影響自己成為今日的我,我有什麼特質?如何影響投入長照?可能對周圍的人有什麼影響?
     

    3.增強自信,樂在服務,知道為何而戰:個人自我健康管理計畫(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並維持健康,怎能引導別人照顧自己?)和生涯規劃。

     

    ▍未來性的兩個議題

     

    1.當照顧理念從追求在地老化,變成協助按個別價值到終了,連動哪些政策和個人工作方?以居服督導為例。
     

    2.社會媒體如何在長照運用,以帶來更安全有品質的照顧,以及創造照顧者們和被照顧者多贏?

     

    長照訓練

    (圖片來源:pixta)

     

    透過以上幾個議題學習後整合收穫,想想學到什麼?將影響接下來怎樣執行自己的職務?可以使用例句:因為我學到……所以我將……(這是挪威長照教學法的一部分)。這時可以考慮個案討論,因有學習預備了。

     




    繼續閱讀:

     

    1.【考照經驗分享】我要成爲照顧(居家)服務員,單一級技術士技能檢定怎麼考?

     

    2. 學做早安圖、打卡玩自拍「數位希望號」正式啟動 要學3C阿公阿嬤快來搭車囉!

     


    更多《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的文章: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WLsdXhO4Un6xie5lo3v-Aa-w4VwVnP_uHcKKjpF5BHTM1GszxgdsckvRw4u3rVwMqzBArypdjq5ccxbjlvleDELp_nJlkpMr4LqXAsMuZPPSpeRv58LaXoqXVkxF3_o7rARl0orO
     

    《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作者/周傳久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