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社會的臺灣,推動「代間方案」應有的省思與批判-《新加坡樂齡學習》

    17699 人瀏覽
    探索代間實務如何在人類發展、社區及社會三個類別做出貢獻。所以從家庭開始,進而推展至社區,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建立社會全面性的代間關係。
    
    主編/胡夢鯨  
     
    「代間議題」在臺灣似乎仍是個陌生的名詞,臺灣社會面臨老化指數屢創新高,與美國相當,比歐洲國家及日本低,與新加坡面臨幾乎類似急迫性的問題。
     
    老化指數是以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除以14 歲以下幼年人口數計算得出,根據內政部2010 年最新統計,去年出生率降到千分之8.29,每位婦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數只有一人,全球最低,比香港、日本的還低。
     
    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同時,臺灣對「代間議題」相關的研究或是活動仍然十分陌生,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對於「代間議題」的定義多半僅限於籌辦「祖孫週」或是有關訂定「祖父母節」的討論。
     
    對臺灣多數的人而言,特別是政府政策決定者,「代間」的概念似乎仍停留於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祖父母、父母、子女及孫子女。這也許與臺灣社會深受儒家傳統,重視家庭及倫理觀念有關。
     
    然而實際上,隨著社會的變遷,加上近年來「少子高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對臺灣社會不同層面均造成相當的影響。當歐美已開發國家針對與「代間方案」有關的議題正方興未艾之際,同樣身處世界舞台,掌握世界脈動的臺灣社會也不應該缺席。
     
    
    ▍由家庭開始、進而擴展至社區及社會全面性的代間關係
     
    本文藉由認識國際代間方案聯盟的源起、設立主旨及目的,進一步深入了解過去十年內已舉辨四屆的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的內容,了解到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所強調的「代間方案」並不應該侷限於單獨的個體或是家庭中。
    
    實際上,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在2002 年英國Keele 大學舉辦第一屆大會中明白陳述:代間實務原本就建立在家庭關係上,不應該被排除在外
    
    
    代間關係
    (圖片來源:pixta) 
    
    探索代間實務如何在人類發展、社區及社會三個類別做出貢獻。所以從家庭開始,進而推展至社區,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建立社會全面性的代間關係。
     
    單純地就這個理念來說,似乎與華人社會過去所遵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不謀而合。
     
    華人社會原本就是重視家庭的,只是需要將「家」的概念擴大到所居住的鄰里、鄉鎮、縣市,代間實務自然要能夠同時結合人類發展、社區及社會三個層面才能付出更多的貢獻。
     
    
    ▍強化代間關係,因應家庭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社會新潮流
     
    臺灣社會堪稱是華人社會中最為尊崇儒家思想的國度,實際上,過去數十年來臺灣社會為保存儒家思想亦不遺餘力。「家庭」是儒家思想當中最重要以是最常討論的主題。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類似,臺灣社會家庭人口結構也出現顯著的改變,例如:單親、繼親、外籍、隔代教養,使得家庭的樣貌呈現多元化且日趨複雜。
     
    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2005,頁130)臺灣的小孩子越來越少,但老人越來越多。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從7%升高到14%所需的年數,日本23 年、臺灣26 年、英國45 年,臺灣已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速的國家之一。
     
    家庭成員越來越單薄,傳統大家庭的支援照護體系崩解,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越來越低,老人照顧也開始仰賴公共資源挹注。「家庭」功能弱化,將成為瀕臨「保護」的「物種」。
     
    單親、雙薪、多元及新住民家庭已成為目前臺灣社會家庭的主要結構,隨之衍生出來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台師大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周麗瑞說,當家庭面臨巨大衝擊和變遷,當家庭不能再滿足家庭內成員的需求,產生的問題會漸漸影響社會
     
    這是為什麼全世界都開始把私領域的家庭教育,變成公共議題,透過公共體系提供援助,減少家庭問題的產生。
    
    
    公共體系
    (圖片來源:Meg Nielson on Unsplash) 
    
    
    
    連結社會資源,打造不同世代合作互利的新社會
    
    2010 年第四屆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主辦單位之一的活躍樂齡理事會(C3A)理事長Gerard E. E.相信,高齡者藉由其豐富的知識,依然可以保持對社會積極貢獻者的角色。同時,透過向年輕人學習更可累積新的經驗。
     
    因此,營造雙方互利的互動機會是適切而且必要的,個人乃至機構團體都應汲取類似互利與互動的觀點。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由上而下,從透過政府專責機構(例如:社會發展、青年及運動部)整合資源,職掌相關政策的研擬與推動,到民間半官方組織,例如:活躍樂齡理事會掌握公部門、私有企業以及非營利機構等單位,達到充分利用並結合不同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的整合是臺灣推展「代間方案」之際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一環,政府部門跨部會的整合尤屬不易。
     
    
    
    ▍召開元首級「臺灣老化會議」,將代間議題納入政府施政方針
     
    追根究底,臺灣缺乏一整體性現階段身處「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2008 年行政院經建會的「中華民國臺灣97 年至145 年人口推計報告」,透露出當年政府已感受到老化相關議題的重要性所在。
     
    但僅就人口結構的改變、「少子高齡化」及移民部分有較深入的分析與探討。特別針對「代間方案」,類似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性質的討論,似乎仍付之闕如。
     
    實際上,當我們討論到臺灣的老化議題或是「少子高齡化」之際,代間議題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舉凡勞動參與、社會參與、家庭功能、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在宅老化、刻版印象等,均可透過代間方案的實踐,改善化達到預期的成效。
     
    也許正因為牽涉的範圍太廣,例如:涵蓋內政、教育、經濟、交通、衛生等政府相關部門,所要討論及規劃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福利、教育進修、醫療健康、休閒文康等層面。除了政府部門單位之外,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參與實有其迫切的需要。
    
    
    代間方案
    (圖片來源:photoAC)
    
    


    ▍結語
     

    新加坡之行,除了參與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收穫良多之外,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新加坡人簡潔、明快、有秩序的處事方式,與歐美人士重視邏輯、強調效率的處事原則有其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可能所衍生的相關議題之際,國際代間方案聯盟及歷屆大會的確提供我們許多的省思,及未來制訂相關因應策略與措施的良範。
     

    同為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對於「代間議題」的經驗其實並不如歐美或日本久遠,但短短幾年,新加坡在「代間議題」上的成效卻是有目共睹的。
     

    誠如第四屆國際代間方案聯盟會議指導委員會成員,也是國際代間方案聯盟的副主席—Thang Leng Leng 在開幕致詞中所提到「與其他歐美國家甚或是日本相較,代間議題在新加坡仍是相當新的領域。
     

    此次會議的召開,對新加坡在代間領域未來的發展與嘗試,無非是一重要的契機。希望透過代間議題的討論,讓新加坡成為一適合各個年齡生活,涵蓋一切的健康社會」。筆者也衷心期盼不久的將來,不同世代彼此之間能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共同快樂、健康的生活。
     



    繼續閱讀:

    1. 爺孫一起上學去,「代間學習」點亮生命之火!

     

    2. 九步驟成為人見人愛的爺爺奶奶
     

     

    更多《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的文章:
     

       


     


    《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作者/胡夢鯨 主編、王維旎、朱芬郁、李孟芬...等9人合著
    本文經麗文文化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