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竹語專欄】你對老的想像,八成都是錯的!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歧視老人」

    16319 人瀏覽
    為什麼要一再呼籲大家正視「對高齡者的態度是否正確」這一議題?首先,如果偏見持續存在,不趕緊大力矯正、呼籲,極有可能造成刻板印象、歧視、排擠,甚至會導致將「將高齡者邊緣化」視為高齡社會的一部分。

    文/王竹語
     

    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揣。我已造做,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以賽亞書 46:4)
     
    你如何看待高齡者?你認為他們與年輕人相比,在行為模式和外觀上有主要差異?還是,只是更加成熟而已?
     
    為了評估你對「高齡者態度」了解的準確度,請以「對」或「錯」回答下列問題,我們來看看,你對於「高齡者」的了解是否正確:
     
    1. 到60歲以後,大多數夫妻已經喪失令人滿意的性關係。
    2. 高齡者迫不及待退休。
    3.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更加關心外在事務,較少關注自己。
    4. 上了年紀後人們對於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較不滿意。
    5. 對生活的一般滿意度,會隨著年老而下降。
    6.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變得更加相似,即所有高齡者往往在許多方面都很像。
    7. 對高齡者來說,擁有一個穩定的親密關係,已不再是很重要的。
    8. 與年輕人及中年人相比,高齡者更容易有各種心理失調症。
    9. 大部分高齡者很多時候都感到沮喪。
    10. 隨著年齡增長,去教堂的次數也增多。
    11. 高齡者的工作表現通常比年輕人低。
    12. 多數高齡者無法學習新技能。
    13. 和年輕人相比,高齡者更常回想過去而非關注當下或未來。
    14. 大多數高齡者無法獨自生活,且住在居家式護理機構。
     
    現在來看看答案:
     
    1. 錯。大多數健康夫妻在70-80歲仍有滿意的性生活。
    2. 錯。這是太一般的描述,對工作滿意者較不會有退休想法。
    3. 錯。高齡者更易關注內在:自己身體功能和情感。
    4. 錯。成年期的適應能力相當穩定。
    5. 錯。「年齡」與「對生活滿意度明顯降低」無關;當然,難免對疾病或失去(例如配偶)抱持負面想法。
    6. 錯。儘管我們能預測高齡者的某些行為趨勢,對年輕人亦同。但高齡者的個性和行為模式還是保有多樣性。
    7. 錯。有穩定的親密關係高齡者更有滿足感。
    8. 錯。任何年齡都容易有各種心理失調症。
    9. 錯。只有少部分感到沮喪。
    10. 錯。實際上去教堂的次數少了,但口頭表達信仰並未減少。
    11. 錯。雖然反應時間可能變長,且一般學習能力或許些微下降,高齡者對熟悉的工作技能通常很少或幾乎沒有困難。
    12. 錯。學習只是會多花一點時間。
    13. 錯。高齡者並沒有比年輕人花更多心思回想過去,任何年齡只要我們有空都會做白日夢。
    14. 錯。只有約莫10%的高齡者願意住在照護機構。
     
    高齡化
    (圖片來源:photoAC)
     
    我相信全對的讀者應該不多,有朝一日我們自己也是高齡者,如果等到那一天再來教育年輕人如何正確地、適當地與高齡者互動,那就為時已晚。
     
    因為在臺灣,老年歧視廣泛存在(詳見我專欄另文「
    不是因為怕死而懼老-而是更令人厭惡的事:被社會歧視以及「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六個你我都可以提供的暖心支持
     
    我們每人都會老,我們每天都比昨天老一點,對老人好一點,關心一點,多付出一點;因為今天的他們,就是未來的我們;我們怎樣對待老人,下一代就會怎樣對我們。

    今(2018)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14 %,達到「高齡社會」。談論如何關懷老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了。
     
    可惜的是,姑且不論關懷,現今對高齡者仍有許多刻板印象,過去那種「長輩撫養子女,子女回饋奉養」的傳統觀念與美德,已經因為人口年齡結構改變而有所動搖。
     
    高齡化
    (圖片來源:photoAC)
     
    尤有甚者,虐待、殘害老年人的新聞時有所聞;淡漠、排擠甚至歧視高齡人長者的現象亦所多有。這都是因為大家對高齡者的認知度尚未全面,所以以上14題,能毫不思索立刻答出、又能全對的人實在不多。
     
    例如11、12、14題很容易答錯。
    11. 高齡者的工作表現通常比年輕人的效率低。
    12. 多數高齡者無法學習新技能。
    14. 大多數高齡者無法獨自生活,且住在居家式護理機構。
     
    一個人在他的擅長領域做了20年甚至30年,絕對是駕輕就熟熟能生巧,就算是新的電腦軟體,學一下馬上就會使用,完全不成問題。其實,退休後五年內的體能和專業知識其實和工作最後幾年差不多,只是忽然離開固定的人(同事),會感到不習慣,所以更渴望和家人多相處。
     
    如果生病,身體不適更容易使心靈上趨向脆弱,雖然專業照護機構提供健全的醫療設備與照顧,但高齡者心中更想和家人一起。根據內政部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主要希望「與子女同住」占50.96%最多。
     

     
    另外像7、8、9題也不容易答對。
    7. 對高齡者來說,擁有一個穩定的親密關係,已不再是很重要的。
    8. 與年輕人及中年人相比,高齡者更容易有各種心理失調症。
    9. 大部分高齡者很多時候都感到沮喪。
     
    只有少於兩成的老人有記憶減損,老人不會無緣無故覺得自己很可悲,通常是受到歧視或不公對待,多數年長者認為自己和年輕時一樣快樂;高齡者並非你我想像得那樣不健康或是需要生活日常協助。

    據統計,僅有少於兩成的老人不能做日常活動。美國研究顯示,66%的75 歲以上長者身體依舊康健,絕非全是體弱多病,造成負擔。
     
    多數老人不會想要離群索居,還是有親密的社群互動環境。他們去公園散步、社區做志工、參加老人大學課程,依然活力十足,能量滿滿,發會生命功能與產值。
     
    高齡化
    (圖片來源:photoAC)
     
    為什麼要一再呼籲大家正視「對高齡者的態度是否正確」這一議題?首先,
    如果偏見持續存在,不趕緊大力矯正、呼籲,極有可能造成刻板印象、歧視、排擠,甚至會導致將「將高齡者邊緣化」視為高齡社會的一部分。
     
    第二,如果老年歧視越來越普遍、嚴重或氾濫,背後隱藏的問題是是社會資源的掌控者對其權力沒有做到公平原則,近幾年我們常聽到呼籲「社會公平正義」,若一再漠視,不僅離正義社會應有的和諧越來越遠,也會嚴重阻礙社會進步和人權發展。
     
    第三,如果將高齡者邊緣化,阻礙了高齡者能量的開發、展現與利用。尤其是在高齡人口比例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不利於緩解高齡社會帶來的年輕世代撫養壓力,也會阻礙整體經濟發展。
     


    參考書目:
    Jeffrey S. Nevid and Spencer A. Rathus, Psych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life : adjust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繼續閱讀:
     
    1. 
    不老神話的背後:「老年歧視」的社會學觀察

    2. 弘揚孝道、社區照顧、不老夢想-你應該認識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專欄作家|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 專欄作家 王竹語
      • 臺灣作家,臺中豐原人,筆名取法學自畢卡索。已出版著作:

        1.《醫生》(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作品) 2. 《我的整形世界》(天下文化,2006) 3. 《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城邦集團原水文化,2006) 4.&5.《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2005) 6. 《尋找一首詩》(除了在臺灣出繁體版,簡體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7.《中國經典寓言的智慧》(晨星集團,2006) 8.《工作必勝!!戰國策》(晨星集團,2007)
      • 一場不知何時結束的喪禮:照顧失智父十年,

        你想去養老樂園,還是長壽廢墟?臺灣有一百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