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末秋初最要健脾袪濕!中醫師必推祛濕明星:薏仁水

    8823 人瀏覽
    中醫師必推的明星食材就是健脾祛濕、利尿消腫的薏仁,加水煮成薏仁水即可飲用;如果覺得一成不變,路志正中醫師建議加上清熱解暑的綠茶一起沖泡,別有一番風味。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長夏:健脾袪濕
     
    時序進入長夏, 天氣依然濕熱多雨, 外界濕邪易影響人體健康; 而長夏的特點在於陽氣從極盛轉為閉藏,因為陽氣在人體內扮演推動器官功能的作用,可想見這時人體新陳代謝也會隨之減緩,代謝不掉,容易疲倦沉重、沒食慾、虛胖水腫,累積成痰濕還可能引起三高等疾病。
     
    也因此從中醫觀點來看,長夏的養生重點在於祛濕,而祛濕一定要同時健脾!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也就是說,脾的功能在於將消化食物得到的水分與營養,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進行利用,健脾能讓資源都去到該去的地方、發揮應盡的作用,防止體內繼續堆積
    濕氣,否則要是脾虛了,再怎麼努力排濕氣,體內還是有源源不絕的濕氣產生,等於是白忙一場。
     
    行動上:
    這時期多雨水,濕氣重,溫度高,加上天暑地濕,應注意不要在濕地久停、坐臥,也不要淋到雨。
    運動發汗能幫助排濕氣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最佳。
     
    飲食上:

    盡量避免吃冰品、冰飲、油炸食物、甜點、麻辣鍋、喝酒等會造成脾胃負擔的食物,餐餐控制在七分飽,就能避免脾胃虛寒、大飽傷脾;多喝溫開水活化內臟、促進體內循環,多吃屬脾的黃色當令蔬果,如香蕉、鳳梨、木瓜、地瓜、小米、玉米等,都能養出好脾胃。
     
    至於排濕,
    中醫師必推的明星食材就是健脾祛濕、利尿消腫的薏仁,加水煮成薏仁水即可飲用;如果覺得一成不變,路志正中醫師建議加上清熱解暑的綠茶一起沖泡,別有一番風味。
     
    薏仁水
    (圖片來源:istock)
     
    長夏是第5個季節?
    夏末秋初的這段時間,中醫稱為「長夏」,意指夏季的延伸,同樣出自古籍《黃帝內經》,具體時間依各家解釋有所不同,較常見的說法是以夏天結束前最後一個節氣「大暑」(7 月23 至24日之間),加上秋天開頭的「立秋」(8 月7 至9 日之間)、「處暑」(8 月22 至23 之間)。
     


    ✔大暑養生術
     
    大暑(7月22至24日之間)是夏末最後的節氣,高溫且常有午後雷陣雨,濕熱難耐,應避免為消暑貪吃冰品或涼飲而傷脾。也因為陽氣正盛,是祛除寒濕、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除了做好防曬,流汗可降低身體溫度,冷氣不要開太強,食慾不振可補充清熱解毒的退火食品如西瓜。
     

    三伏貼,就是最為人所知的冬病夏治療法之一,將帶有熱性的藥餅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熱性刺激、滲透進穴道,扶助正氣,調理過敏等症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立秋養生術
     
    立秋(8月7至9日之間)意指秋天來臨,但事實上這時尚未到秋高氣爽的時節,反而是盛夏餘熱加上秋陽肆虐,也就是俗稱的「秋老虎」。
     
    隨著氣候逐漸乾燥,需要多補充水分幫助抗秋燥,也可多多食用富含水分及微量元素的當季蔬果,以改善皮膚乾癢、口乾舌燥甚至是便祕等情形。注意不要過度保暖,讓身體適應環境氣溫等變化,免疫力才能維持平衡。
     
    濕氣
    (圖片來源:pexels)
     

    ✔處暑養生術
     
    處暑(8月22至23日之間)來臨,代表一年之中最炎熱的三伏天終於結束,暑氣到此為止,接下來日夜溫差逐漸拉大,進入容易生病感冒的時期。
    處暑的養生重點在於補充水分,也可以吃一些清熱安神的食物,例如百合銀耳蓮子湯,幫助季節變化時期的身心調養。
     
    平時代謝不好的人,可能會出現秋乏的症狀,由於濕氣仍然殘留在體內或空氣中,濕氣若不排出就會導致腫脹,體內排毒功能也會減弱,此時透過拍打位於膝窩中央的委中穴,毒素與濕氣就能排出體外,身體也會越來越有精神。
     

    原文經早安健康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此為《早安健康》8月號《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請洽《早安健康》8月號

     
    繼續閱讀:
     
    1. 女中醫:溫水排濕氣最有效!還有4特效茶飲
     
    2.
    體內濕氣90%是吃出來的!飲食3守則養好脾不生濕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