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新藥有成效、生活大不同 小心治療三大迷思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新藥有成效、生活大不同 小心治療三大迷思

一名70多歲婦人長期貧血、胃口不佳,短短半年間體重驟降,從48公斤瘦到41.7,甚至無法出門活動。直至健檢血液常規檢查異常,才轉至血液科就醫,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19/09/15

瀏覽數 13,320



王銘崇/口述,劉惠敏/整理

老化海嘯來襲、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警報響起。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表示,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無須憂慮,配合醫囑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
 
低危險群只要規律追蹤,切勿用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為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中、高危險患者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治療,除了傳統
化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外,國內目前已有兩款免搭配化療的全新機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一款可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另一款可抑制癌細胞增生,達到抗腫瘤效果,讓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訂做適合療程,提升生活品質。
 


▍迷思一、以為是老化症狀、不予理會?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在60歲以上銀髮族,其發生率逐年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病例數約150-200人,平均年齡約66歲。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許多病人健檢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是因為淋巴結腫大而求診。
 
一名70多歲婦人長期
貧血、胃口不佳,短短半年間體重驟降,從48公斤瘦到41.7,甚至無法出門活動。直至健檢血液常規檢查異常,才轉至血液科就醫,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就醫時才發現腹部腫脹,脾臟腫脹到原來的十倍大,從正常脾臟如同青芒果,腫脹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因過度腫脹壓迫到
骨盆腔,吃一點點東西就會飽,嚴重影響生活行動。所幸經過單株抗體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治療後,病情終獲控制,體重也恢復正常,現在也可以遊山玩水。

 
奶奶
 (圖片來源:pixabay)


▍迷思二、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定要立刻治療?
 
王銘崇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依據病程或危險因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分為三階段 :
 
1. 低危險群(A):通常無臨床症狀或輕度症狀,主要是以追蹤觀察為主,存活時間平均大於10年。

2.中危險群(B):特徵是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尚可維持正常數量。部分病人可能因為肝脾腫大,出現腹部或骨盆腔腫大。此時期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年齡、是否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合併貧血、紫斑等,綜合判斷是否進行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7年。

3.高危險群(C):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影響身體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等現象,需要採取積極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2年。
 
然而,不少初診斷的病人,對於不須立即治療感到憂心,甚至因此出現症狀、嚴重病識感,臨床醫師應在門診須清楚說明、好好處理。王銘崇強調,「疾病要處理、不一定要治療」,就是必須提醒病人積極的追蹤檢查、改善病人憂心情緒。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之治療需求與分期
白血病主要分為四類 低危險群 中危險群 高危險群
BIinet系統分期 A B C
表現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小於3處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大於3處 貧血或血小板低下
平均存活時間 大於10年 約7年 約2年
治療需求 定期追蹤觀察 依患者身體狀況綜合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須接受治療
備註:全球通用的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分期系統主要有兩種,除了上述的Binet氏分期系統外,亦有Rai分期系統。Rai分期系統依照病程,將患者分為0~4期(共五期),其中,0期屬低危險群,1期、2期屬中危險群,3期、4期屬高危險群。


▍迷思三、治療很痛苦、不想接受治療?
 
王銘崇說,現有的標靶藥物成效佳,基本上
副作用相當少,光是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不一定要搭配化療,就「再也找不到癌細胞的不良份子存在、即可停藥」,癌症標靶藥物使用效果好、即可停藥,也大幅減少健保財政負擔。
 
新一代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生長的特色進行研發。他說明,
癌細胞生長主要有三個路徑:一是繁殖、複製速度快;二是癌細胞不凋亡,持續在體內累積;三是癌細胞繁殖很快又不會死。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分別是可以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 ,以及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 。
 
BCL-2抑制劑透過細胞正常的凋亡機制,讓癌細胞快速溶解、死亡。根據臨床試驗,十個患者中有六人達到「深層緩解」,也就是「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陰性,代表患者的血液中幾乎測不到癌細胞,未來復發機率大幅降低,甚至有機會可以停藥。


 
藥物
(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不少病人聽信偏方,大多數偏方含有類固醇,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是淋巴結變小的短暫假象,長期食用只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且導致抵抗力更差,病人破財又傷身。
 
一名罹病約廿年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男子,因其病程屬低危險群,經評估僅需追蹤觀察、無須治療,但因淋巴結腫大,內心焦慮而尋求坊間另類療法,無牌密醫竟直接將針刺入患者頸部腫脹的淋巴結「治療」,導致患者脖子兩側千瘡百孔、觸目驚心、可能導致感染。



繼續閱讀:
 
1. 老人家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 恐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2.
不明原因的發燒、夜間盜汗要注意!可能是淋巴癌的身體警訊

 

癌症希望基金會

點此了解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友服務平台

成立於2002年,由專業醫護與社工團隊在台北、台中、高雄直接服務癌友及家屬,深入瞭解其需求,並連結全方位個人化的醫療、家庭、社會、情感支持網絡,促使必要之照護資源到位,並提升癌友珍惜自我與積極治療的自信與意願,爭取活下來、活得久、活得好的機會,成為癌友邁向康復之路的領航員。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