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讓人重新看見「猝死危機」 3大高風險群可考慮植入式去顫器預防

高以翔讓人重新看見「猝死危機」 3大高風險群可考慮植入式去顫器預防

陳文鍾主任說,預防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植入式去顫器。

健康醫療網

2020/01/26

瀏覽數 14,009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高以翔心因性猝死 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居多

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突然暈倒昏迷送醫後搶救不治,消息震驚各界。年僅35歲的他被證實是「心因性猝死」,也就是因為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臟突然停止而猝死的。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文鍾主任說,心因性猝死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是因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等心律不整所造成的,相較之下,其他心律不整並不致命。


▍猝死存活率不到1成 復發率卻高達有4成!

正常心跳每分鐘60-100下,心室頻脈每分鐘心跳超過150下、心室顫動每分鐘心跳超過350下,心臟無法有效幫浦輸送血液到全身,如果沒有外力干擾恢復正常心跳,就很可能會猝死。

就算及時CPR和AED電擊搶救,醫院內存活率有19-25%、院外存活率只有7-10%,兩年內復發率卻高達40%,高風險群包括曾不明原因經常昏厥、家族遺傳致命性心律不整、特別是檢測心臟功能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35%的患者。而猝死究竟能不能預防?

陳文鍾主任說,預防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植入式去顫器。從沒發生過猝死性心室頻脈或心律不整的高風險群,預先安裝植入式去顫器就屬於「初級預防」;曾發生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被CPR或AED搶救回來後,再植入去顫器就屬於「次級預防」。目前植入式去顫器只有次級預防有健保給付,經高以翔一例後,心臟學會也再次建議健保局,考慮針對65歲以下未曾發病的高風險中壯年給予初級預防給付。

▍植入式去顫器 第一時間搶救有如口袋AED

研究發現,植入式去顫器ICD(或植入性心臟電擊器)能降低49%猝死率,在病人鎖骨下方做皮下切口,植入名片盒大小的「小型移動式AED」,把導線連接心臟,偵測不正常心跳,讓病人能在發生猝死危機的第一時間進行電擊搶救。

陳主任解釋,植入去顫器的手術時間約1小時,病人在術前一天先住院,第二天進行手術,術後觀察一到兩天後就能出院,也因為只有切開皮下,做一個「口袋」,算是一個小型手術。


▍僅次級預防有健保 心臟學會籲放寬給付條件

呼籲民眾,發現有人發生猝死昏厥時,應及時施做CPR及AED,心因性猝死經急救存活者,應該評估植入ICD,猝死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慎重考慮,避免憾事再發生。

 


   
原文經醫療健康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中風多4倍、睡眠中猝死?幕後的元兇竟是…… 
 
2.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健康養生新聞資訊網路媒體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 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