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奇癢無比,2大部位常見症狀-濕疹、足癬、汗皰疹

手腳奇癢無比,2大部位常見症狀-濕疹、足癬、汗皰疹

手部乾燥脫皮,腳部也可能出現;腳部長小水泡,手部也可能會有,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手與腳的組織結構相近,兩者也會有相同的症狀,更重要的是,手、腳皮膚病都「很難治癒」,需要多點耐心配合治療,才能還給自己一雙乾淨手腳!

今周刊-生活i健康

2020/01/27

瀏覽數 87,906


文/陳婉箐、圖/達志影像

濕疹是難纏的皮膚疾病,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也是手部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指出,發生在手部的濕疹,除了個人體質因素導致,也常與職業有關,例如美髮從業人員常幫客人洗頭、接觸染燙劑,或水泥工常接觸水泥,以及農夫接觸除蟲藥劑等,都是造成手部出現濕疹的可能原因,且若對當中的成分過敏,就會產生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 手部濕疹難對付,藥物穿透性差

濕疹的型態千變萬化,依手部發作位置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

● 富貴手:一種手部的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在指尖處乾裂、脫屑明顯,通常是長期接觸外在刺激物質造成,像是水、清潔劑、肥皂、酒精等低刺激性刺激原。但也有許多成年人的慢性手部濕疹歸因於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手部皮膚敏感,易乾燥脫皮。
 
● 汗皰疹: 每到春夏交替,手指腹就長出密密麻麻的小水泡,容易有明顯的瘙癢感,水泡會慢慢變乾、破裂,形成脫皮現象。一般認為與內因個人體質關係較大,不一定找得到誘發因素。
 
● 角化型:皮膚過度角化增厚並易於龜裂,好發在掌心,不一定找得到外來刺激因素,通常為體質所致。
 
烏惟新表示,手部的濕疹特別難治,因角質層較厚,大部分藥物穿透不佳,須使用強效外用類固醇,若效果不佳,可能得加上口服或肌肉注射類固醇,所以許多慢性濕疹病人,身體其他部位的濕疹可用外用藥控制良好,唯獨手腳例外。建議就醫釐清原因,如果找得到接觸性外因要設法避免接觸;若找不到,便可歸納為內因性,須耐心配合治療,方能見效。
 

灰指甲

▍ 臨床症狀相似,足癬、濕疹如何分辨?

手腳皮膚組織結構相近,烏惟新說,手有的皮膚病,腳也可能有,但手常清洗,黴菌不易附著;腳則不太常洗,接觸到環境黴菌未能及時去除,現代人又大都穿著鞋襪,潮濕悶熱的環境更適合黴菌生長,因此黴菌感染是最常見的足部皮膚病。
 
要注意的是,濕疹與黴菌感染的臨床型態相似,兩者都可以出現水泡與水泡乾涸後的脫皮現象,不易用肉眼100%區分,應做皮屑顯微鏡檢查,以利正確診斷。
 
足部感染黴菌為「足癬」,即俗稱「香港腳」,依菌種、發作部位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
● 趾間型:趾縫之間有潮濕、糜爛、脫皮現象,為最常見的足癬型態。
 
● 水泡型:起小水泡、流出滲出液,伴隨強烈瘙癢感。這類足癬常被誤診,因與汗皰疹(濕疹)很難區分,須刮下皮屑在顯微鏡底下觀察,有菌絲可確診為足癬,沒有則為汗皰疹。烏惟新說,這項檢查基層診所常無法提供,臨床上遇過病人說自己有汗皰疹多年,到醫院做檢查才發現是足癬,投錯藥當然治不好。
 
● 角化型: 整個腳底乾燥、脫屑、角質增厚,甚至龜裂,像是穿了一雙厚皮的「莫卡辛」鞋。病人不見得會癢,常以為是角質老化增厚而延誤治療,也容易感染到指甲,形成甲癬(灰指甲)。

 

皮膚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自己肌膚自己救》
 

繼續閱讀:
 
1. 和灰指甲說掰掰,保持足部乾燥 讓黴菌不再來 
 
2. 汗皰疹搔癢難耐?狂抓到破皮,恐釀蜂窩性組織炎

今周刊-生活i健康

今周刊-生活i健康

出版媒體

《生活i健康》特刊為《今周刊》針對大眾健康議題所出版的專刊,內容包括身心靈涵養、中西醫學各種疾病介紹等,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健康生活刊物,旨在化艱澀醫療知識更平易近人、貼近生活,讓民眾也能「輕鬆讀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