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看太多容易失智?「有進有出」才不易退化
電視看太多容易失智?「有進有出」才不易退化
王嚴鋒醫師指出,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是「功能性障礙」,也就是說有沒有因為記憶力變差,而造成功能性的損失,「主要是生活上的功能有沒有損失、受限。」
早安健康
2020/09/21
瀏覽數 17,670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症人數也逐漸增加!據估計,2020年全球有約5000萬人是失智症患者,而台灣就佔了其中超過29萬人,並仍然持續增加中。
然而,失智症的初期可能不太會被察覺,若沒有特別留意,很容易被誤認是普通老化而延誤就醫,神經內科王嚴鋒醫師就說,很多失智症患者50幾歲就發病,但一直要到神經元損失了70%~80%,症狀才會顯現出來,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就特別重要。
▍失智症的類型與成因
1. 神經退化性失智症
大家比較熟悉的失智症多為此類,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佔比七至八成最高,其他還包括血管型失智、帕金森氏症相關失智及較不常見的額顳葉失智、體顯性遺傳的腦白質病變合併中風(CADASIL)。
2. 可逆性失智症
絕大多數是由其他原因引發,例如某些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太低,通常治療之後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但實務上這類型比較少見。
有關失智症的成因,王嚴鋒醫師說明,30至40年來主流的說法仍然是類澱粉蛋白隨著年紀累積,毒性愈高而破壞了神經細胞,但這是原因還是結果仍存在爭論,「主要是早些年針對類澱粉的治療都不太成功,所以才會有人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圖片來源:pixta)
▍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王嚴鋒醫師指出,神經退化性疾病很早就會開始發病,只是要到神經元損失了70%~80%,臨床症狀才會顯現出來,因此如何早期的診斷變成臨床上重要的課題。
1. 阿茲海默氏症早期徵兆
- 忘東忘西:尤其是重要的物品,如印章、存摺、證件等老是遺失;或者有重要的約會總是忘記,所以無法赴約。
2. 血管型失智早期徵兆
- 記憶力減退
- 定向感降低
過去醫界認為血管型失智症與阿茲海默氏症壁壘分明,但近年來認為高齡者往往也有高血壓、糖尿病、小血管不通、心臟病等相關問題,榮總研究就發現,有三種以上血管危險因子,腦部退化速度就非常快。
▍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前兆?
忘東忘西是中年後很常見的症狀,但該如何與失智鑑別?對此,王嚴鋒醫師指出,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是「功能性障礙」,也就是說有沒有因為記憶力變差,而造成功能性的損失,「主要是生活上的功能有沒有損失、受限。」
可從下面兩件事情判別:
- 常遺失重要物件:例如健保卡掉了5、6次。
- 會不會迷路:認不得家裡附近的路,或走了多年的上班路線突然搞不清楚方向時,就要提高警覺。
常看電視、愛追劇會失智嗎?下一頁看醫師教你掌握1重點,這樣看不怕失智
▍預防失智症:大腦有進有出才不容易失智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提高腦神經的活動力。腦部「用進廢退」,當我們經常使用腦部,就會維持活力,不常使用就會退化。而具體做到用進廢退的衡量標準,就是「有進有出」。
王嚴鋒醫師表示,所謂有進有出就是腦部接收了外界的各種刺激後,還是要有反饋出來,這樣腦部才算是有意義的活化,「如果像是只有東西進去沒有東西出來,比方說(一般人)看電視或聽收音機,腦子沒有動到,幫忙通常就很小。」
而哪些是有進有出的活動呢?閱讀書籍並有自我思考,或學習新的興趣像書法、插花等原本不會的,益智遊戲如數獨、麻將、象棋等。
王嚴鋒醫師說,如果沒有想學習的新事物,與人交談、聊天也可以,但他強調,聊天要跟不同人聊天,而且是要有內容的、促使大腦思考的問答,不是單純「吃飽了沒?買了什麼菜?」
▍電視看太多容易失智?醫師:記得多做1件事
王嚴鋒醫師提醒,看電視要有更細膩的做法,不能單純只是看,大腦更要思考。像是推理、科學性的節目就夠促使大腦思考,都是有益活化大腦的內容。
另一方面,王嚴鋒醫師也說,台灣很多節目(內容)都有點簡化,不是黑就是白,政論節目你都看你喜歡的那台,但這樣其實腦子都沒什麼在動,(因為節目結論)單純就是好或不好。(要是)對節目有不同的見解很好,表示腦子有在活動。
若家中已有失智症患者,很喜歡看電視或聽收音機的話,更要記得經常問他看了或聽到什麼內容,強迫對方回想,對大腦的鍛鍊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