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腎臟不好怎麼吃夠蛋白質?-《慢養功能肌力》
13297 人瀏覽 -
-
-
2021/03/06
作者 天下雜誌出版 -
-
-
-
-
-
作者/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
腎臟在腰的兩側,如同成人的拳頭大小,卻是人體的濾水器。成人從心臟送出的血液每分鐘是四公升至五公升,其中一公升至兩公升相當於四分之一,會送往腎臟。
血液具有運輸功能,將消化道吸收的營養輸送到全身各地,同時將組織代謝所產生的廢物運送到腎臟,經過腎臟過濾滲透,無用的物質排泄至體外。
而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代謝過後的氨基代謝物也需要靠腎臟排出,一旦腎功能下降,將有可能會對腎臟的工作帶來負擔。
蛋白質吃少擔心肌少症,吃多又擔心傷腎,面臨這兩難的人該怎麼吃?
如果你已經被診斷腎臟病,高蛋白質飲食是否傷害腎臟,至今仍有爭論。但如果你有顆健康的腎,沒有證據指出高蛋白飲食會傷害腎臟。甚至吃夠蛋白質更有維持體重等好處。
發表在《美國營養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研究中,受試者一天吃到平均體重一公斤三克,比一般的建議量高出許多,也因此吃進了更多的熱量,一年後發現對肝、腎功能都沒有不利的影響。
✔ 少吃紅肉,增肌一樣能護腎
但如果健檢數字出現紅字,被警告腎臟不好的人,怎麼吃?
有一種新的策略是少吃紅肉,改吃白肉或豆腐、豆漿等植物性蛋白質。如果以雞肉、魚肉、豆腐、豆漿等蛋白質來源取代紅肉,可明顯降低腎衰竭發生機率。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腎臟病醫學會期刊》。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以六萬多名新加坡華裔居民為對象,試圖了解蛋白質攝取量與腎功能間的關聯,平均追蹤十五.五年後發現,吃最多紅肉的人,晚期腎臟病風險增加四○%,不過雞肉、魚肉、雞蛋、乳製品等攝取量與晚期腎臟病風險沒有關聯,甚至黃豆、豆類製品可以稍微保護腎臟。若以一份家禽類的白肉取代紅肉,晚期腎臟病風險最多可下降六六%、豆類則下降五四%。
但如果已經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則依病情分期,也就是病情嚴重度,蛋白質比例將有所調整。
台灣腎臟醫學會出版的《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建議,一、二期慢性腎臟病人依正常飲食,但三期以後進入中重度,每日每公斤蛋白質攝取則不超過○.八克。
不過國際高齡醫學、肌少症與臨床營養學研究小組針對高齡者蛋白質攝取量建議,則高於台灣腎臟醫學會的建議。
此攝取量建議,一般人每日、每公斤應提升到一克至一.二克,但慢性腎臟病第四期的病人仍須限制在每日、每公斤○.八克,且需每六個月定期監測,並依腎臟功能狀況調整。
原因是因為高齡者有可能因為限制蛋白質而營養不良,而長期營養不足造成肌少症,免疫力也變差,這也是已經進入洗腎階段的病人,蛋白質攝取更要提高的原因。
台灣腎臟醫學會出版的《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已經進入洗腎階段的病人,蛋白質攝取量反而要增加,可達每天每公斤一.三公克。
因為洗腎病人的營養問題比病情本身更影響死亡率,也就是說,如果洗腎病人營養不良,反而容易感染等併發症,或因肌少症跌倒、嗆傷臥床,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是攸關生命。
改變飲食或許困難,許多食物或許都得放棄,但請與醫療團隊合作,幫助你的腎臟陪你到老。
繼續閱讀:
1. 慢性腎臟病營養不能少!蛋白質能量耗損恐增死亡率,醫師圖文解說
2. 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日常保養重點,腎臟醫師詳解
更多《慢養功能肌力》的文章:
《慢養功能肌力:釐清你一直誤用的養生常識,用最正確的醫學、營養、運動科學,擊退肌少,強筋骨,少痠痛,慢老有活力 》
作者/劉燦宏、黃惠如、黃惠宇、李杰
本文經天下雜誌出版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如果你已經被診斷腎臟病,高蛋白質飲食是否傷害腎臟,至今仍有爭論。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 出版媒體 天下雜誌出版
-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FB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abawork/
IG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abawork/
-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