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吶喊:誰讓我安心工作?
上班族吶喊:誰讓我安心工作?
「長照、養老這件事要處理好,否則會拖垮下一代」,陳淑蘭感慨地說。台灣目前雖沒有相關的統計,但民間社福團體估計,全台至少有九十萬個家庭照顧者,其中不乏離開職場、退居家庭變身全職照顧者。
天下雜誌
2019/11/16
瀏覽數 18,851

文/黃惠鈴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拔大,卻又迎來另一波更艱鉅的挑戰:照護生病、失能、失智的父母。 愈來愈多中年子女在工作與家庭間被榨乾。 誰來搶救勞動力?完善的長照體系、友善的職場環境在哪裡?
高齡化社會來襲,現在三、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人,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第二波的蠟燭兩頭燒。當這群在職場要大展身手的世代,正慶幸脫離為孩子把屎把尿的階段,沒想到卻迎來更艱鉅的挑戰:學習如何幫助生病、失能、失智的父母。
「我身邊所有人都這樣,家裡長輩紛紛出事了。常會看到把一個在職場上的拉下來……,」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陳淑蘭嚴肅地說。
現在她與朋友碰面,第一句話都是互問,「你爸爸/媽媽還好嗎?」她這兩年遇到好幾位優秀的三、四十歲年輕人,從企業轉換到非營利組織工作,理由都是為了照顧父母。愈來愈多照護的責任,壓在個人與家庭身上,中年子女在工作與家庭間被榨乾、耗盡心力,隨時牽腸掛肚。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受訪前一晚才剛結束海外出差返台。受訪當天,她一早就先趕著陪長年在大陸經商的爸爸,到醫院看病。
她六十七歲的母親獨居中部,平日身體健康,生活可以自理。住在台北的陳正芬,除了固定週末往返台中,每天也會打電話給媽媽噓寒問暖。「我要我媽手機不離身,只要她沒接,我就狂call,擔心出事,」陳正芬透露她的掛念。但,有時媽媽忽然來電,也讓她心驚,因為很有可能代表媽媽生病了!

(圖片來源:pixabay)
例如,有一天晚上八點,陳正芬的媽媽打來,語帶哭音說,「妹妹,你現在可以回來嗎?媽媽發燒了……。」她立刻搭高鐵趕回台中。一進門,她就看到因高燒虛弱臥床的媽媽眼泛淚光。隔天中午,她看媽媽病況穩定,才急忙回台北工作。
▍你願意跟我交換照顧嗎?
「在台灣,像我這樣必須離家工作,但放心不下家鄉媽媽的人,應該不是少數,請問你願意跟我交換照顧嗎?」陳正芬深感支援系統的重要,在她的部落格上如此寫道。她計劃這個暑假聯繫有規模的交友網站,研究建造一個仿美國互助團體網站「照顧分享」(Share The Care),串聯有異地照護需求的人。
負擔照護工作的,也已不限於女性。因為少子化,有更多的男性要負起照顧的責任。
四十五歲的劉恆安,去年春天揮別在台北將近二十年的職場生涯,回嘉義照顧年過八十歲的父母,目前與雙親住同一棟電梯大樓的上下層。他的母親已中重度失智、半身不遂,因為病況變化大,前後已換過三個外籍看護。而他父親則曾發生車禍,加上膝關節退化,行動較緩慢,也不時需要人關照。
「回來之前一年,掙扎滿多的,」未婚的他坦言。回到嘉義,每天實際與父母互動,也驚覺情況遠比他過去短暫回家探望時,來得嚴重、深刻。
當他腦海中還清楚記得小時依偎在母親身邊打轉的時光,失智的母親卻早已認不出他是誰、無法言語,整體身心都不復往昔。「媽媽怎麼變了一個人?有段時間我很悲觀,需要克服心理的衝擊,」劉恆安說起母親,不時哽咽。

(圖片來源:pexels)
經濟壓力是另個關卡。從月薪七萬元、安穩的經理人,一下子變成接房地產廣告文案為生,收入平均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甚至一開始有段時間,因接案量不穩,積蓄逐漸見底,讓他壓力很大。
「我心中有個問號,不知道(接廣告文案)可以做多久?」儘管目前案源較多了,劉恆安笑說,他走一步算一步、隨緣,一改過去在職場重視精確、效率,投入多少,就要求回收多少的態度。
像劉恆安這樣的案例,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估計,男性照顧者已從過去的兩成,竄升到三成。當高齡化、少子化,將台灣人口組成推向懸崖,一步步影響經濟力時,搶救勞動力,迫在眉睫。首先必須盡速建立完善的長照體系,讓勞動人口能安心工作。
「長照、養老這件事要處理好,否則會拖垮下一代」,陳淑蘭感慨地說。台灣目前雖沒有相關的統計,但民間社福團體估計,全台至少有九十萬個家庭照顧者,其中不乏離開職場、退居家庭變身全職照顧者。
目前許多家庭倚賴的外籍看護,也因東南亞新興國家逐漸富起來,人力輸出愈來愈少。
「外勞已經開始在減少了,從第一個外籍看護到第二個,等候期愈來愈長,」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觀察,過去速度快的話,兩個星期就能找到外籍看護,現在要五到八個月。

(圖片來源:pexels)
當勞動人力愈來愈珍貴時,歐美各國已開始注意,工作者為了照護長輩,被迫離開職場或轉換工作型態所造成的影響。
英國衛生部的附屬單位統計,目前每八個英國人就有一人,正擔負照顧失智親人的責任,超過五萬人因此被迫離職,六.六萬人的工作有重大調整,一年造成十六億英鎊(約八三○億台幣)的經濟損失。
▍別讓照護拖垮勞動力
政策也應鼓勵企業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國外企業已透過彈性工時、在家工作、允許一段時間的帶薪照護假,或聘請心理諮商師協助員工紓解照護壓力等方式,讓員工在工作與照顧父母間,取得可能的平衡。
相較下,鮮少台灣企業注意到這一塊。當《天下》記者嘗試打電話給本土與外商在台的幾家大公司,詢問有無類似國外企業的做法時,幾乎得不到肯定的答案。
「這會是雙贏的制度,」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邱奕嘉鼓勵,企業在員工有困難時,及時給予協助,員工會因此貢獻更多。
這暴露出,各界對即將到來的初老社會,沒有充分的準備。「老有所終」不只是中年子女的問題,也是國家的責任。如何讓中年上班族不必擔憂,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努力。
原文經天下雜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1. 【朱國鳳專欄】離職照顧是下下策,一定要先保住自己飯碗的6個理由
2. 照顧如何不離職?家總:推動政府應有93天「有薪顧老假」

關於作者-天下雜誌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