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二度退化? 六旬婦身體虛弱靠瓣中瓣手術救命

主動脈瓣膜二度退化? 六旬婦身體虛弱靠瓣中瓣手術救命

陳紹緯教授將心臟比喻為一個房間,而瓣膜的功能就像門,這個門就是瓣膜,正常狀態下心臟收縮時會將血液打入主動脈,而門勢必要開啟血液才能順利送出,而後門再自動關起來,才不會導致送出的血液倒流。

健康醫療網

2022/08/18

瀏覽數 3,216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蔡誠報導

一名六旬婦人因長年洗腎造成免疫力低下,7、8年前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造成急性心臟衰竭合併敗血性休克,緊急進行傳統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後救回一命。但因仍需維持每週三次的洗腎行程,造成原先置放使用年限約達10-20年的生物瓣膜提早退化,別說日常生活喘得厲害,就連躺平都有困難,睡眠與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需再次進行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教授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紹緯說明,因該名患者長期洗腎導致身體虛弱,也曾心肌梗塞而置放多個冠狀動脈支架,體力實在不堪再負荷大型手術,經評估後改施行「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此技術不需全身麻醉、傷口也小,降低手術風險同時也有效縮短恢復期,術後追蹤至今患者不僅症狀改善,走路也不再喘吁吁,連帶增強了患者的行動能力,大幅提升其生活品質。


▍高齡與先天性結構異常 主動脈瓣狹窄兩大主因

陳紹緯教授將心臟比喻為一個房間,而瓣膜的功能就像門,正常狀態下心臟收縮時會將血液打入主動脈,而門勢必要開啟血液才能順利送出,而後門再自動關起來,才不會導致送出的血液倒流。

何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陳紹緯教授說明,隨著年紀增長,主動脈瓣膜也會老化、退化,功能受損導致血液送不出去,好發於7、80歲以上年長者;另外還有一類高風險群,是因先天性瓣膜結構異常,使瓣膜功能受損而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送出,如:先天性兩瓣式主動脈瓣膜,患者常伴隨高度致命危機。

▍傳統外科手術需使用人工心肺機及心臟停止 年長者高風險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常伴隨三大症狀:胸口悶、喘、昏倒,且當出現症狀平均餘命約2-5年不等,因此,早期介入治療與定期追蹤仍是降低風險的不二法門。

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瓣狹窄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為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將患者主動脈打開後,移除受損瓣膜並置換成機械性瓣膜或生物性瓣膜,兩者各有優缺點,考量到需使用人工心肺機及心臟停止,對於體力無法負荷、手術風險高之年長者來說並不適合;另一種「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自病人大腿鼠蹊部伸入導管,至主動脈瓣膜位放置全新導管瓣膜,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且傷口較小,更適合身體虛弱的族群,台灣也於去年開放健保條件給付,患者如符合年長(80歲以上)、高手術風險(經兩個以上外科醫師評估)及過去曾進行過開心手術等條件,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申請。

▍置放瓣膜再度退化? 以TAVI進行瓣中瓣降低手術風險

而當第一次置放的瓣膜退化,該如何處理?陳紹緯教授解釋,二度手術風險會大幅增加,近年來隨著TAVI手術的發展與進步,可在原先退化損壞的瓣膜內再植入一個經導管瓣膜,是為「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

陳紹緯教授指出,瓣中瓣手術術前評估相當關鍵,需經專業心臟科團隊進行完整評估,確定瓣膜退化並非因感染而造成,若為感染仍建議進行傳統外科手術;再來要考慮第二次置放的經導管瓣膜開口大小,開口越大對於患者來說,術後生活品質能獲得更良好的改善。但陳紹緯教授強調,瓣膜的選擇仍須交由專業團隊綜合評估,依據患者個人情況來作最適宜的判斷。
 


 
原文經健康醫療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維繫生命的薄膜 – 心臟瓣膜疾病(懶人包) 
 
2. 心臟不適找不出原因? 最新心臟監測器 精準揪潛在疾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健康養生新聞資訊網路媒體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 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