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麼治療失智症?對症下藥,帶走腦部的沈積廢物

中醫怎麼治療失智症?對症下藥,帶走腦部的沈積廢物

若有因情緒或壓力導致鬱悶,併發有心悸或容易發生驚恐者,陳潮宗建議選擇疏肝解鬱藥物;例如柴胡疏肝湯。   若病患有因思慮過度而影響脾胃功能,有胃口差、失眠、心悸、疲倦等症狀,則要選擇補益心脾的藥物;例如歸脾湯等。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7/01/20

瀏覽數 78,505


 

在劇場擔任音樂總監的林先生,對自己能掌握各個曲目節奏非常有自信,但是近來卻不斷出錯,經過就醫診斷,才發現,林先生罹患了失智症。

 
針灸
(圖片來源:photo AC)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為他開立「聰明益智湯」,一週食用兩次,並且輔以針灸和背後滑罐治療,林先生對曲目的音樂感又回復以往。
 
陳潮宗表示,台灣失智症人口隨國人愈來愈長壽而與日俱增,除了西醫治療以外,臨床上顯示,輔以中醫治療,病患的狀況更好。
 
中醫雖然不像西醫有明確的指出「阿茲海默症」等病名,但是對於引起失智的原因,有各種清楚的分類,在根據不同成因引起的失智治療上有更多的選擇,更能對症下藥。

 

▍  中醫看失智症-對症下藥,氣循環清除腦部廢物 
 
他表示,中醫典籍在記憶減退的病因記載中,在《羅氏會約醫鏡》中指出:「健忘者,心腎不交也,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治者宜補腎而使之上交,養心而使之下降,則水火交濟,和健忘也。」

而在《汪昂、本草備要》則指出:「人之記性皆在腦,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
 
至於在中醫的治療上,必須先了解屬於哪種證型引起的失智而對症下藥。

 
(圖片來源:illust AC)

若有因情緒或壓力導致鬱悶,併發有心悸或容易發生驚恐者,陳潮宗建議選擇疏肝解鬱藥物;例如柴胡疏肝湯。
 
若病患有
因思慮過度而影響脾胃功能,有胃口差、失眠、心悸、疲倦等症狀,則要選擇補益心脾的藥物;例如歸脾湯等。
 
對於
產後女性,老年人及常熬夜而有記憶減退者,中醫認為屬於腎精不足之症,患者常有腰痠腿軟、五心煩熱(指兩隻手心、腳心和心口等五處),合併頭暈而鳴、遺精早洩等,治療以補腎益精為主,常用聰明湯、六味地黃丸。

中醫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的中醫師林宗樾,也認為中醫對於失智症的治療俾有助益。
 
他表示,西醫認為失智症是大腦中有沈積廢物無法清除所致,中醫的「補氣」療法,就有助帶走腦部的沈積廢物。人體只要有行氣,循環好,廢物就不容易堆積。




▍  睡眠充足防失智 冬天別忘藥浴、泡溫泉
 
特別是在睡眠的時候,腦部清除沈積廢物的作用更佳,他提醒,睡眠在冬天尤其重要,睡眠充足,才能讓氣動起來。
 
林宗樾提醒,失智都有腦部的傷害,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心」,以致於氣無法上行到腦部,除了睡眠足夠讓早上起床有動能,要運動才能讓氣走得更順,另外,補氣的藥也有幫助。
 
尤其在動的部分,有一些老人的行動如果受限制,建議可以採取泡溫泉、泡藥浴等方式,幫助氣的循環更好,藥浴方面可以選擇艾草,艾草具有行氣、活血及散寒的作用。
 
他表示,
失智症的腦部沈積在中醫看來屬於「瘀」,泡溫泉或藥浴的行氣有助於腦部循環。
 
老人家的運動可以減量,因為中醫認為秋冬要養陰,必須儲存能量,不能過度消耗體力。成長中的青少年及年輕人可以多動,但是老人要適度休養,用藥浴和補氣食療來幫忙氣的循環比較適合。
 
 

*謝謝陳潮宗醫師與林宗樾醫師接受採訪、分享失智症資訊

陳潮宗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
 
林宗樾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宗樾
 
 

資深醫藥記者|丁彥伶
丁彥伶
點此了解丁彥伶>>

 
 
 
長輩的冬季保健之道:
 
 
―――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曾任大成報健康中心主任、欣傳媒醫療記者、前週刊王時尚娛樂新聞平台副主任,現為醫療專欄作家。 在健康醫療線上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保健多年,近來鑽研運動醫學和肌少症,親身體驗,日益發現運動的好處,只要願意多動,真的可以克服肌少症,常保年輕體態,也會更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