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人際和諧,把握兩個重點態度:「不要期待」和「清楚表達」-《自我察覺心靈練習本》
作者/黃慧娟
當我們照顧自己的需要、渴望自己的需要被人重視、滿足時,也要尊重別人的需要,才不會固執於主觀的期望,侵犯壓迫到對方的自由與空間。
▍ 尊重別人的需要
接受他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用他的方式回應我的要求。
人際關係上常有一些緊張、不和諧,都是因為我們的需要被侵犯,或者我們侵犯了別人的需要。這個「侵犯」常是無意識的,它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期待」──我期待別人能了解我的「意願」。
我做了一件事後,期待別人的讚美、肯定、欣賞、鼓勵;或者我有要求時,期待別人的接受、聽從、給予。例如,期待先生在生日時送我一束花,若期待沒有被滿足,則叫作「期待落空」(沒得到)。
「期待落差」(得到的非我想要的),也常在人際關係中出現,也就是我的期待與對方的期待不對等。
(圖片來源:pixta)
我們會常聽到有人抱怨:「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他都看不見?」那是因為你給錯了,你給的不是他想要的。或者也聽說過:「我的生日,他就這樣打發了。」那是因為他給得不夠,沒有滿足我想要的。
再舉個例子,媽媽期待孩子聽話,認為「你這孩子不知好歹」;孩子卻期待媽媽給他自由,認為「媽媽真愛嘮叨」。
每個人對他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期待,但兩人的期待卻有落差,也是造成意見不合及衝突的原因。
其實期待很容易落空或者有落差,是因為我與別人是不同的個體,我是我,他是他,我怎能期待他人能按照我的期待,給予反應呢?
我有我的需要,對方有對方的需要,一不小心,「期待」會成為侵犯對方、強迫對方、傷害對方、造成意見不合、有衝突的原因。所以人際和諧的基本態度,就是「不要期待」和「清楚表達」;不要妄想別人應該、能夠理解我的需要。
▍ 不要期待對方應該要了解你
(圖片來源:pixta)
「不要期待」,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能有期待,而是說不要等在那裡讓人猜。我有任何意願、渴望,不要只是「期待」,應該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意願說清楚。
當我們想要別人滿足我的需求時,就要清楚表達。舉釣魚事件為例,阿嬌不必嘮嘮叨叨,也不必生悶氣,清楚地表達:「我希望你出去釣魚的時候,偶爾打個電話回來,避免我操心。」那志明也要尊重阿嬌,不能說:「我出去釣個魚,妳有什麼好操心的。」
再舉個例子,生日到了,我期待你送一束花,我就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期待。不要認為:「那麼多年了,還要我說嗎?說白了不是煞風景、沒情調嗎?」
你可以反過來想,都相處那麼多年了,說清楚講明白,也一樣可以製造情調呀!
▍ 不強迫對方滿足我的要求
有需要就清楚表達,不要期待,但清楚表達還必須帶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我尊重你」。
我期待你送我一束花,但我尊重你可以不送我。
也就是說,我清楚表達需求,但不強迫對方滿足我的要求。接受他可以自由的做他自己,可以用他的方式回應我的要求。
(圖片來源:pixta)
我有我的需要,對方有他的需要,對方是帶著他的需要回應我的需要,所以照顧自己的需要時,也要尊重別人的需要。
其實這是不衝突的,看到了彼此不同的需要,彼此有了尊重,就可以在溝通中,產生兩人都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法,讓雙方的需要,都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
繼續閱讀:
1. 你曾遇過「情緒勒索」嗎?不管是家人還是其他人,記得「停、看、應」後離開現場
《自我察覺心靈練習本》作者/ 黃慧娟
本文經太雅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