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技巧】長期臥床引起的肌肉萎縮照護


      

護理師 方慧雅        

156098 人瀏覽

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


整理撰文/護理師 方慧雅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體重穩定的人身上,40歲後肌肉質量大約每10年減少8%;從70歲開始,肌肉質量的減少更會提高至15%,而因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的長輩其退化的幅度更為加劇。

有許多原因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肌減少症的發生與持續惡化,就臨床上常見的因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神經系統方面

隨著年齡增長而運動神經功能下降,將導致所涵蓋的肌纖維數目運動單位少

二、內分泌部分:

隨著年齡增加而睪固酮 (testosterone) 與腎上腺皮質雄性,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肉萎縮。
 

三、營養攝取:

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四、若是在生活中,不從事身體活動與運動也會造成此病症。
 

 

 (圖片來源:本站資料照片) 



● 肌肉萎縮的速度與活動限制的程度及肌肉負重的多寡有關


已有研究指出:肌肉在活動受到限制六小時後,蛋白質便會快速分解,並在三天後達到高峰肌質量減少7%五天後則降低20%七天後約減少35%在無負重的狀態兩週後,肌質量的減少將達45%若運動過低的情形持續42天,則肌質量的減少更達55%


 

●  長期臥床將導致肌肉日漸萎縮


因此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其他肌肉也會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質量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


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活動的能力


即使身體康復後,也可能會變得無法自理生活,進而使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有些長者即便扶坐在椅子上,也很容易傾斜倒下造成日後活動上的障礙與家人的負擔
 

(圖片來源:pixabay) 


 

●  怎麼預防肌肉萎縮呢?


1. 增加營養食物


隨著老化蛋白質的合成速率較年輕的成年人來得慢,蛋白質合成速率的低會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


此外不當的營養攝取也可能造成肌肉減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些老年人的卡路里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


老年人較少感到饑餓,吃的較少或是飲食較為單調,餐與餐之間較少吃零食,較快感到飽足感80歲的老人與20歲的年輕人相較之下,其每日所攝取的平均能量可減少超過30%以上,所以在飲食量上,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未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 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肉質量的流失有高度的相關,而逐漸發展成肌肉減少症或肌肉萎縮。
 

 

▲鮭魚、菠菜、堅果、蛋等食物都含有許多蛋白質。(圖片來源:pixabay/右上-Yann Gar on flickr)


2. 持續的運動


維持或獲得肌肉力量和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缺乏肌肉超負載以及阻力運動的情況


同樣是臥床不活動28天的情況為例老年人腿部肌肉質量的流失是年輕人的3倍所以隨著老化身體的總活動量減少,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老年人而言更是重要


國泰醫院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長期臥病的人的各部位關節很容易退化,必須常用(運動)才能防止攣縮退化。


但是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避免肌肉萎縮,如果運動的強度與時間不足仍然可能會造成快縮肌的萎縮而演變為肌肉減少症
 

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圖片來源:本站資料照片)


Ø被動關節運動的重要性:

維持關節周邊組織、肌肉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避免攣縮、沾黏的產生。維持循環及維持潤滑的功能,預防深部靜脈栓塞。


Ø需要被動關節運動者:

昏迷、不能起身走動或半邊嚴重癱瘓的長,皆需要進行被動運動


照護者藉翻身、移位、拉筋、按摩、牽引,協助臥床長者盡可能翻身、餵飯、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以延緩長者失去自理能力或關節肌力功能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退化、預防褥瘡。


Ø被動關節運動重點:

無論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目的都是希望讓臥床的長者盡可能地拉開筋骨進而活動到全身的每個關節。關節運動可以增加平衡感,避免者跌倒,所以若是有一些長者能夠獨立做到的事,如穿衣服、洗臉、刷牙及吃飯等行為,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以維持關節及肌肉的正常運作。



● 若時間允許,建議每天最少做三次關節運動,每個關節做十下,能達到靈活關節的目的。


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時,若長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僵硬問題,可以在進行運動前,先幫關節熱敷15 - 20分鐘建議洗澡後進行被動關節運動


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


運動的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帶來的改變,維持或提升肌肉量的原則,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


 

參考資料:

1.僧伽醫護-請你跟我這樣做
2.彭美姿(1998)護理雜誌‧活動受限與復健運動-以下之損傷的骨科病人為例‧45(4)77-83
3.陳竑廷、吳慧君、廖智雄、鍾雨純(2015)文化體育學刊‧老年人肌肉減少影響功能性體適能及衰弱程度文獻‧第21輯,1-10
4.徐錦興;曹德弘(2009)中華體育季刊‧骨骼肌減少症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適能的影響‧23(2),20-26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關鍵字
長期臥床    肌肉萎縮    照護技巧    肌少症    關節運動    健康管理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最多人關心
1胸悶、進食困難 針灸解救「食道弛緩不...
2和自己的人際關係─安心減壓(一)-揚...
3我的生活我作主!誰不想要這樣?!
4「為何母親不和我說話?」-子女該如何...
5沈政男醫師-芬蘭、瑞典老人家臥床比台...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



會員註冊

忘記密碼/重寄認證信

請輸入您的註冊電子信箱
系統將重新寄送「忘記密碼」信件
至您的電子信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