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竹語專欄】不跟子女住,就跟好友住,與老友同居的十點建議

    46135 人瀏覽
    退休前,最好從25歲開始,最晚必須從中年,建立自己的健康銀行,並努力、持續儲存。存得越多,越老越安全。 除了運動習慣要養成,飲食習慣要改變,作息時段要調整,負面思考要轉換。 不能征服死亡,但可掌控生命,退休不失智,越老越精彩,肯定的!

    《清稗類鈔》的故事。

    崇明有一老人,九十九歲,太太九十七歲。老人有四個兒子,每月輪流奉養。

    媳婦說:「三個月奉養一次,太淡疏了。」改為四日奉養一回,如此一來,隔三日就能孝養一回。

    後又覺太疏久,改成早餐大伯,午餐二哥,晚餐三叔,明日早餐由四弟,四餐一周。逢五及十,全家共聚一堂,陪兩老吃飯。

    四家餐廳後面都有櫥櫃,裡面有錢。老人用餐後,隨手拿一點,上街買果餅吃。櫃子裡的錢少了,四個兒子自動自發偷偷補上,不讓老人家知道。

      
    這真是讓人羨慕的畫面。


    時間拉到現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說說而已,還是真的可行?
     
     孝順
    (圖片來源:photoAC)

    先看數據:

    台灣55-64歲獨居人口,從2005年的4.86%上升到2013年的5.6%;

    65歲以上的獨居人口,從2009年的9.2%上升到2013年的11.1%。


    所以老人「偏愛」獨居?也不盡然。

    根據「2009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內政部統計處,2011)摘要分析,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主要希望「與子女同住」占50.96%最多。

    但是,老人「希望」與子女同住,不表示主客觀條件讓他們得以如願。心理學家Bernice L. Neugarten曾說:「
    個體的生命,如同一把逐漸開展的扇子,當活著越久,彼此間的差異就越大」。

    彼此差異大,那不是問題;如果沒有差異,那就令人擔憂了。因為「沒有差異」只是外表看起來,實際上問題更大、更多、更嚴重也更麻煩。

    鄉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可能造成老人無法與子女同住。


    從「老人住進安養機構之意願」(內政部,2003)數據中得知,台灣老人不願意居住安養機構,比例高達65%以上。
     
     三代同堂
    (圖片來源:photoAC)

     
    那怎麼辦?找幾個老人一起住,如何?

    先說為何。


    1. 空間感改變

    老人對空間的感覺和年輕時不同。他可能會稍有侷促、縛手縛腳的感覺。

    尤其他如果是社經地位較高,再加上不希望造成下一代的負擔,會比較傾向於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2. 記憶衰退,對時間沒有那麼敏銳,易忘記該做的事

    燒水忘了關瓦斯,這很嚴重,如果子女都上班,易造成危險。找幾個老友住一起,相互支援。


    3. 沒有安全感,擔心存的錢不夠用;朋友比自己先離世

    如果和老友居住比家人居住更有安全感,我相信大部分老人絕對會選擇和老友居住。特別是這些老友有助於他參與更多社會活動。


    4. 自認價值越來越削弱,更容易覺得自己不受家人重視

    老人是敏感的,他會隱隱約約覺得,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個拖油瓶,沒有實質生產貢獻。這時老人寧願和老友一起,取得尊嚴和價值。


    5. 戀眷熟悉事物,老是提「當年勇」

    老人沒有失憶,只是喜歡回憶。他愛提當年勇,老友當然是最好的聽眾。兒女滑手機,孫子聽不懂,他當然選擇和老友住。
     
     當年勇
    (圖片來源:photoAC)


    ▍  如何選擇適當的老友共居?

    一、選人方面

    1. 他能照顧自己

    剛退休,60或65歲,精力充沛,狀況良好,甚至是如果平時有運動習慣,說是和中年人差不多也不為過。此為上選,多多招攬之。


    2. 能讓你保持忙碌

    彼此有共同嗜好,但不會想要控制你,硬要你陪他做這個做那個,或是成天拉著你去去這裡去那裡。


    3. 經濟獨立並能在需要時幫助你

    不需要你經濟援助但需要時可以提供,換言之,緊要關頭,你家人無法適時伸出援手時,他可以取代你家人位置與功能,保護你。


    4. 配合對方更多,包容更多

    老年人行動緩,反應慢,日常生活,更多包容。共居老人若是短暫,原因往往由於自我意識強,說常道短,習於獨來獨往,期待他人主動關心,自己卻很少主動。


    5. 能成就對方

    情感上互相依賴,會介紹朋友給你,擴大生活圈。老年人從事社會服務,為他人謀福後,增加完善感,減少絕望,降低與他人衝突。有助重新定位。
     
     退休
    (圖片來源:photoAC)


    二、選住所方面

    選好了人,接下來選住所。因應高齡社會來臨,很多退休社區的銀髮住宅、老人公寓、樂活居該如何選擇?有幾個面向要考慮:

    1. 安全性

    老人最怕跌倒,居處安全最重要。這裡的安全不單只是有管理員,而是老人隨著年紀越長,有些設備使用上較為不方便。比如浴室防滑,加裝扶手等。


    2. 便利性

    生活機能方便,臨時想買衛生紙或肚子餓想吃碗麵,不用舟車勞頓,費時費力。


    3. 舒適性

    採光好,既可讓心情開朗,又可防潮,一舉兩得,好處多多。諸如此類,陽台可種些花花草草,怡情養性。


    4. 健康性

    從生活可以自理,日常可以跑、跳、走的健康期(60-65歲到75甚至80歲);到需要輔具的障礙期(80或85歲以上),最後可能終日臥床的衰弱期(85-90歲或以上),無障礙空間的預設考量,絕對是必須的。


    5. 人性化

    最好附近有公園,居家公共設施有健身房,打牌(麻將),或是佛堂等宗教信仰場所。不一定是去那裡運動,有時只是想多交一些朋友,身或許孤單,讓心靈不寂寞。 

    高齡者從退休後至生命結束,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健康的,他們絕不是社會的負擔,是可善加運用的最佳人力資源。

     
     高齡社會
    (圖片來源:pixta)

    【附】《清稗類鈔》原文(節錄)
    康熙癸亥,崇明有吳姓老人者,年九十九,其婦亦九十七歲矣。老人生四子……四子奉養父母,曲盡孝道,始擬膳每月至一家,周而復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周,則必歷三月而方得侍奉顏色也,太疏。」復擬每日一周,周而復始。

    媳又曰:「翁姑老矣,若一日一周,則歷三日而方得侍奉顏色也,亦疏。」乃以一餐為率,如早餐伯,則午餐仲,晚餐叔,則明日早餐季,四餐一周。若逢五及十,則四子共設於中堂,老人坐其上……老人飲食之所,後置一廚,廚中,家各置錢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畢,反手於廚,隨意取錢一串,即往市中嬉,買果餅啖之。廚中錢缺,則其子潛補之,不令老人知也。



    推薦閱讀:

    1. 老了想跟好友住,到底行不行?未來同居新選擇

    2. 近7成長者,其實最想與子女同住-5種同住模式,需要提早規劃

    3. 臺灣也能推行「青銀共住」 3種未來的美好想像



      專欄作家|王竹語
    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 專欄作家 王竹語
      • 臺灣作家,臺中豐原人,筆名取法學自畢卡索。已出版著作:

        1.《醫生》(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作品) 2. 《我的整形世界》(天下文化,2006) 3. 《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城邦集團原水文化,2006) 4.&5.《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2005) 6. 《尋找一首詩》(除了在臺灣出繁體版,簡體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7.《中國經典寓言的智慧》(晨星集團,2006) 8.《工作必勝!!戰國策》(晨星集團,2007)
      • 一場不知何時結束的喪禮:照顧失智父十年,

        你想去養老樂園,還是長壽廢墟?臺灣有一百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