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二春,透過房屋改建思考老後想要的生活-《中年之後成功的居家改造》
人生第二春,透過房屋改建思考老後想要的生活-《中年之後成功的居家改造》
人有避開辛苦或麻煩的傾向,所以生活圈子會變得越來越小。銀髮族生活特別要注意這一點。例如眼睛開始看不清楚,於是放棄讀書或做手工藝,結果腦部缺少刺激,造成老化。鈴木女士強調正因為如此,才必須打造不會縮小生活範圍的居家空間。
熟年優雅學院/太雅出版社
2017/10/29
瀏覽數 15,225

作者/日本悠悠雜誌
▍ 多出來的時間解決長期的不滿與實現夢想
這個世代的另一個特徵是許多人會想趁這個時候改善收納或家事所累積的壓力,解決長年以來的不滿或不便。由於子女離家和工作退休,開始有了多餘的時間,於是注意到至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部分。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流行「斷捨離」和「老前整理」,非常多人期盼透過改建,獲得清爽的生活環境。這也可以說是眾人覺得正因為現在多出了自己的時間,所以想要重整生活吧!除此之外,不少人想趁機利用多餘的時間,實現一直期盼的生活型態,例如完全投入興趣中或是招待朋友來家裡聊天等等。這也都是興起改建念頭的理由。
「我經手過喜歡作菜的太太,為了經營區域性的送餐事業,而改建餐廳與廚房;也有人把家裡改建成像安親班,著手和當地兒童有關的工作。無論是何種工作,基礎都是建立在至今培養的地緣關係。」主婦二度就業不見得一定要外出,也可能是在家裡。這都是利用改建實現夢想的好例子。
另一方面,不少人因為退休而有空照顧父母,為了把父母接來住而改建房屋。生活型態開始反應高齡社會也是這個世代的特徵。
改建可以說是思考今後的人生與生活方式,因此重點是確定對於人生第二春的想像。設計師是具體化想像的幫手。當事人必須先想清楚『接下來想要怎麼生活?』具體的計畫可以交給專家,但是必須先跟自己對話。

(圖片來源:photo AC)
▍ 透過改建擴展生活,避免老化
一般社會定義的高齡前期銀髮族是指六十五歲以上,未滿七十五歲者。這個世代的人已經退休,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過身體退化得比之前更加明顯,許多人尤其感到腰部和腿部的肌力退化。
雖然還不需要扶手,不過越來越多人改建時主動指定要做無障礙空間。下一個階段,也就是七十五歲以上的高齡後期銀髮族,會更加明顯感受到身體退化,移動時需要扶手或是覺得爬樓梯很辛苦。
人有避開辛苦或麻煩的傾向,所以生活圈子會變得越來越小。銀髮族生活特別要注意這一點。例如眼睛開始看不清楚,於是放棄讀書或做手工藝,結果腦部缺少刺激,造成老化。鈴木女士強調正因為如此,才必須打造不會縮小生活範圍的居家空間。
面對眼睛退化的客戶,在適當的地方設置適當的光源(燈具),看書或是做手工藝就不容易累。但是這類改建等到高齡後期,深感生活不便時再做,就已經來不及了。為了活化身心和預防老化,建議在高齡前期就改建。

(圖片來源:photo AC)
▍ 要改建就要趁年輕還有體力和精神時!
高齡後期的銀髮族往往體力和精神都逐漸衰退。不可否認許多人「光是想到要改建就覺得累」,難以下定決心。因此改建時需要子女的協助,或是一切都交給設計師。雖然改建的時機因人而異,鈴木女士極力主張越是大型改建越得趁著還有體力和精神時著手。
從開始收集廠商情報,開會和去看樣品屋,想要有好的結果就得發揮行動力。改建時需要自己決定的事情多如山高,例如挑選設備、門窗、燈具和裝潢材料,或是挑選顏色。這一連串的作業都需要體力和注意力。
▍ 告知生活現況勝於具體計畫
想要制定最佳計畫,最重要的步驟在於和建築師對話。
討論的時候該說些什麼好呢?前述的家庭關係、關於住處與生活的煩惱或是理想的生活型態都是建築師想請教的事項,但是請先大略告訴建築師「為什麼」想改建。鈴木女士以看醫師譬喻如何和建築師討論改建。
去看醫生的時候,病人不會劈頭就說「幫我把感冒治好」。醫生想知道的是病人有沒有發燒或是有沒有精神等症狀。所以和建築師討論時,先告訴建築師生活的現況,例如住處中哪裡不方便,或是哪些作業容易疲倦。
好的委託方式是「東西老是收不整齊,希望增加收納空間」,而不是「幫我在這裡做這種收納」。客戶不需要自己想答案,解決方法請交給建築師思考。
例如夫妻想要分房睡時,設計的重點在於為什麼想要分房睡。是因為先生打呼很吵嗎?或是想要獨處的空間呢?還是因為就寢時間不一樣呢?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告知建築師,才能獲得符合需求的最佳設計。

(圖片來源:pixta)
繼續閱讀:
1. 怎麼裝修?人生不能只剩一輛車,想要在宅養老,要如何提前準備?
2. 老屋改建:家中的行走動線,要怎麼規劃才安全?(上)不要忽視「斷捨離」

《中年之後成功的居家改造》作者/日本悠悠雜誌
本文經太雅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熟年優雅學院〉Aging Gracefully:太雅出版社在海外旅遊之外,於 2014 年創辦她。目前有三個相關書系:「說故事」、「生活風格」、「心靈練習本」。 最有特色的是「說故事」系列,出版過日本津端修一、坂本健一、吉澤久子等熟年典範故事,故事性豐富又充滿了濃厚的情感。創辦人張芳玲也在此系列寫作《遇見未來的自己》(2015 年 12 月上市)。 我們創辦的出發點,是看見今天的台灣中年人就是未來的台灣老人。台灣預計在 2025 年時,超過 65 歲的人占總人口的 20%,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於是太雅出版決定把最好的文化創意投資在中年人身上,針對 40~60 歲之間的族群,談優雅進入熟年,著眼在中年人現在該覺醒的諸多事情,例如:身心靈照顧、人生夢想、親情經營、人際關係、生活風格、中年財務。 今天的中年人是社會的支柱,未來要成為新品種的老人,成為台灣發揮創意、培育下一代、菁英傳承、具備成熟與勇敢的要角。 當社會福利與企業商機全轉向「銀髮」時,中年人需要自立自強,鼓勵你支持〈熟年優雅學院〉,把你的有形無形預算給台灣社會的中年人! 加入我們:歡迎請上〈熟年優雅學院〉部落格,點選「加入我們」,填寫資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