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越進步,抉擇越困難?我們要如何面對醫療決定上的懊悔-《把時間留給自己》
醫療越進步,抉擇越困難?我們要如何面對醫療決定上的懊悔-《把時間留給自己》
現代醫療強調病人要被充分告知,了解各種治療的利弊、成功率和可能的併發症機率,再做選擇。然而,醫療日新月異,新的治療不斷出現,讓病人很難抉擇。
寶瓶文化
2018/10/05
瀏覽數 18,797

文/劉秀枝
懊悔無處不在,我們要學習面對。
醫療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急迫性,以及個人的特異性,增加了選擇的複雜性。
▍令人哀傷的「如果……」
一百歲的陳老先生咳嗽有痰,並沒有發燒。兒子帶他看門診,照了胸部X光,發現右下肺部有些浸潤,應該是吸入性肺炎。
醫師安排住院,以靜脈點滴給予抗生素,但是住院當天,陳老先生在抽痰後隨即休克,之後情況急轉直下,氣管裡都是血,只好繼續抽,以維持氣管暢通,但血氧濃度仍直直落,住院不到兩天即往生。
沒料到老人家走得如此快!家人非常驚愕,兒子更是懊惱:當初如果沒帶父親去看醫師、如果沒住院、如果沒抽痰,如果……也許老父還在,在家裡頤養天年,或者可以平靜地在睡夢中往生……
(圖片來源:istock)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大至選擇學校、職業和結婚對象等,不同的選擇和轉折,產生不同的結果,其間難免會有些不如意,感嘆何必當初。小至買衣服、用餐或搭火車等,會為了買得比別人貴、餐點不佳或趕不上火車而懊悔。
研究發現,錯過的機會愈接近成功,則懊惱愈大,例如只差一分鐘就趕上火車,會比遲到二十分鐘的人更加懊惱。選擇愈多,懊惱的機會也愈大,所以買東西時如事先被告知不能退換,反而會更篤定、快樂。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抉擇的難度大增
醫療選擇關乎生命,而醫療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急迫性,以及個人的特異性,都讓選擇更加複雜。
以癌症為例,從預防(避免致癌因素與定期癌症篩檢)、就診的醫院和醫師、診斷方法、治療方式或放棄治療等,每一關都要選擇。若結局良好,當然醫病皆歡;但如果療效不佳,病家不僅失望,悔恨還可能隨之而來,會想著當初假如不治療或選擇另一種治療,可能會更好。
如果這個心結沒打開,長久下來,甚至會造成焦慮、憂鬱,或對醫療人員產生憤怒等負面情緒。
因此,現代醫療強調病人要被充分告知,了解各種治療的利弊、成功率和可能的併發症機率,再做選擇。然而,醫療日新月異,新的治療不斷出現,讓病人很難抉擇。
(圖片來源:istock)
而且,病人與家屬畢竟不是統計專家,例如看到:「以樹脂釔九十微球體體內放射治療,十年來累計治療一百九十六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原預期餘命不到半年,經使用樹脂釔九十體內放射治療後,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腫瘤完全消失,或有機會完全切除腫瘤或進行肝臟移植而痊癒。」
這段統計分析內容,其實這也表示有四分之三的病人治療並不理想,但病家仍會想抓住最後一線希望,只看到「腫瘤完全消失」,或認為自己可能是那四分之一的幸運者,而對此治療期望過高。
相反地,有些人不肯打流感疫苗,因為預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或輕微流感的副作用,雖然機率很低,但現在很健康,何必去冒險,而且不打疫苗,將來也不一定會得到流感。
可見醫療上的選擇,除了客觀條件,也受個人偏愛和思慮的影響。
▍懊悔無所不在,如何能釋懷?
醫師也有懊悔的時候,二○一三年十一月《刺胳針》期刊上有篇文章,講述一位三十八歲的男士出現兩分鐘的胸部刺痛,住院醫師為他做了詳細檢查,顯示心臟沒有問題,但病人回家後兩小時,卻因主動脈剝離而去世。
在病例討論會上,住院醫師的同事和老師都認為他沒做錯,換作其他醫師也是這樣做,但他還是悔不當初,連續好幾年都無法好好入眠。
懊悔既然無所不在,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一、生活上的懊悔
不見得全是負面,有時可以敦促個人成長。比如沒趕上火車,下次就把時間留得充裕些。沒診斷出主動脈剝離的住院醫師也會汲取教訓,下個病人可以受惠。
二、要做重要的醫療決定時
除了了解各種可能方案、深思熟慮後,最好還是諮詢醫師的意見,作為重要的參考,並問自己:「我這樣做,將來會不會後悔?」
三、如果事情已無法改變
則要接受、自我心理調適,並往好的方面看。如陳老先生的兒子雖然自責,但他告訴自己:「也許父親本來就要走,住院抽痰只是讓他走得快一點。活到一百歲,走的時候沒有插鼻胃管,也沒有氣切,兒女都在身邊,也算很有福氣了。」雖感不捨,但心中逐漸釋然。
(圖片來源:photoAC)
四、當他人對醫療結果懊惱時
作為朋友或外人,不要任意評斷。不經意地丟出的一句話:「你當初為什麼不……」可能就是病家無法承受之重。
繼續閱讀:
1. 「再繼續治療,我就要告你們!」拼了命地延長死亡的時間,是愛還是報復?
2. 「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 艾彼: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
更多《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的文章:
- 「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的好」失智長者不會表達,可是感覺得到
- 中風家屬注意!別讓患者自我封閉,當心引起「中風後憂鬱症」
- 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有時會出現「冷漠」行為?家屬應給訊息,對本人問診,做認知測驗,由醫師診斷
《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作者/劉秀枝
本文經寶瓶文化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