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善終與死亡,全世界都該學習

正視善終與死亡,全世界都該學習

黃勝堅建議,台灣的醫療、長照體系,應該往「醫養合一」做改革。所謂「醫養合一」是指整合醫院及長照體系,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給予醫療資源及生活照顧。

天下雜誌

2020/06/18

瀏覽數 14,145



文/陳潔
 

台灣已正式踏入高齡社會,醫療照護思惟勢必得翻轉。除了透過事先預防,減少事後治療疾病的成本,也該思考從老到死這段路,怎麼走得更有品質、更有尊嚴。
 
人口老化速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2018年,台灣正式踏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一位老年人。人類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醫療體系卻未能接招。從健康老人到生命最後一哩路,如何活得長,又能活得好,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
 
「我常看到
臥床7、8年的老先生,在加護病房插管洗腎,甚至用葉克膜,老太太在一旁愁眉苦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描述年長者就醫現況。
 

延伸閱讀>>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選擇善終,你至少可以救10條命
 
 

▍老得很快,但健保沒改
 
這是台灣目前的老人照護模式。雖然有很好的健保、
長照2.0,但現階段的「醫養」——即醫療與養護,是分裂、片段的。走到生命末期,醫療介入愈多,長者得承擔高強度的無效醫療,無法善終。
 
黃勝堅認為,台灣社會已經到了必須正視老年到死亡,這段歷程的關鍵時刻。
 
他指出,從老化一路邁向死亡,人可以分成健康老人、亞健康老人、輕度、中度、重度(
失智失能)到死亡。愈到後面的階段,愈應增加生活照顧的比例,減少品質差、花費高又讓病人受苦的無效醫療。(見下表)
 


 
突圍1 「醫養合一」改革
 
因此,黃勝堅建議,台灣的醫療、長照體系,應該往「醫養合一」做改革。所謂「醫養合一」是指整合醫院及長照體系,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給予醫療資源及生活照顧。
 
黃勝堅強調,老化無法用機構解決,一定得走入社區。他推動「
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劃」,帶領團隊走進年長者家中,提供「從生到死的照顧」
 

延伸閱讀>>百位醫護的承諾:我們願意走進你家照顧你
 
愈健康的老人,要加強「保健預防」,提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延緩失能。
 


突圍2 架構新健保生態系
 
安進全球健康政策中心負責人布魯斯(Andrew Bruce)也有類似的想法。他指出,現行的健康保險多半是以事後治療(break and fix)來做設計,發病後,保險對各項治療去做理賠。但隨著科技進步,健保可以增加預測與預防(predict and prevent)的面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左)和安進全球健康政策中心負責人布魯斯(右)。(黃明堂攝)
 

舉例來說,AI、基因數據、遠距醫療、智慧藥物等,從貼身手機、穿戴式裝置、生理數據到無形的訊號,都能讓人更準確地預測到疾病高危險群,可以事先預防,減少治療的成本。
 

延伸閱讀>>人口老化逼近 這個醫療照護的想法,必須先改變
 
布魯斯表示,高齡社會遭遇的困境是,未來不管政府稅收、經濟發展、健保財務都會有危機,勢必得改革醫療體系。例如健保提供者須考慮定價方式,不該再是論量計酬,而能根據治療成效來支付。
 
這是一場所有人都得參與的挑戰。要降低某疾病發生率,除了科學新藥、大數據的幫助,健保提供者和利害關係人如政府、醫院、製藥、科技公司等,都要一起腦力激盪,溝通出最好的預防模式。





 

突圍3 增加死亡識能
 
面對高齡社會,黃勝堅指出,另一個可以突圍的是增加「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
 
死亡識能是2013年英國提出的想法。面對死亡,要經由互動,來提升生活品質、照護品質到死亡品質。簡單說,所有人以伙伴關係來創造更多信任,人與人互動之間,不管生老病死,希望提升社會正能量。
 
今年1月6日上路的「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一個開始,更是一種大愛。
 

延伸閱讀>>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最大絆腳石是什麼?
 
「生命末期不會進加護病房,那一張床讓出來,至少救一條命。如果躺在加護病房40、50天,每5天救一條命,只要不進去,就救了10條命,」他說。
 
重新思考、改善醫療照護體制,如健保定價、推動醫養合一;搭配AI大數據等工具發展,預測疾病;透過數據追蹤分析了解疾病的病程,適當介入醫療等,才能讓人從健康老化到善終,每一步都能走得更穩健。(彭子珊協助整理;責任編輯:黃韵庭)


原文經天下雜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人人終有一死,但我們能有所善終嗎?
 
2.
讓每個人距離善終更進一步-臺灣的醫療自主權利法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華文世界最優質的財經雜誌

每個關鍵時刻,「天下」都以積極、前瞻、放眼天下的態度,試圖為台灣在世界前進的潮流中找到定位,為企業因應政經巨變找到出路,為領導人與中產階級搭起溝通的橋樑,為台灣追求一個美好而公平的社會。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