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被說出口的傷痛,成了「家庭禁忌」!越無法告別,往後的療癒將更漫長......《鋼索上的家庭》

沒被說出口的傷痛,成了「家庭禁忌」!越無法告別,往後的療癒將更漫長......《鋼索上的家庭》

在華人文化裡,當個人的哀傷失落任務遇上家庭系統,往往交織出更複雜的情緒,更需要找到適當的出口,卻反倒受到更多阻隔,並且欠缺好好道別的機會,讓療癒歷程走得更艱辛、更漫長。

寶瓶文化

2016/12/08

瀏覽數 67,008




文/陳鴻彬
 

大學畢業的短短幾年內,我接連經歷了手足、學生、外公離開等重大死亡經驗,生命也受到極大的撞擊。



▍  最簡單的數字,最艱難的答案

大姊驟世後沒多久,姐夫搬離了我們家。因為,每次的見面,對彼此都是一種提醒與傷痛。
 
幾個月後,他連工作都辭掉了,並告訴我們:他要去英國進修,大約一年。九個月後,回到台灣短暫停留,以「既然都去了,不順便拿個EMBA回來挺可惜的;我學校申請好了,會繼續回去拿學位」為由,再度飛到遙遠的大不列顛。

 
(圖片來源:pixabay)

沒有人開口反對、攔阻,因為他的傷痛,比任何人都巨大許多。

我失去的姊姊,是他最摯愛的妻子;更何況,他同時失去的,還有來不及與這世界見面即被迫離開的孩子。

那些年,我在心裡好幾度對著姊姊吶喊:「姊,祝福姊夫吧!他還年輕,還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但這幾年來,
除了哀傷,他又比我們多了一個叫做『自責』的情緒,如此濃烈。
 
不管人是否在台灣,他與他的家人、妳的公婆,總會加倍照顧我們,照顧爸媽;我們不能這麼自私,該鼓勵他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妳在他心中不需要占住這個位置。
 
因為,妳曾經是他最深愛的妻子,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不會改變。」
 
至於我自己,則從來沒想到:「你有幾個兄弟姊妹?」這問題的答案不過是一個數字,竟會令我如此焦慮、難以回答。
 
有很長一段時間,當這個問題出現時,「四」與「五」在我腦海裡有很大的爭戰。
 


 

▍  保險,不只是保險
 
大姊過世後沒幾年,外公因久病辭世。相較於我父母完全噤口避談死亡的態度,外婆在年過八十以後,為她自己與外公,分別買了「生前契約」。所以外公一過世,隨即依照契約裡的治喪方式籌備葬禮,有條不紊。

外公的告別式在台北,我與太太提前一天北上。搭車抵台北,在去與其他家人碰面之前,我們用了點零碎時間,晃了一下車站裡的誠品書店。
 
(圖片來源:pixabay)

望著書架上好幾本關於死亡的書籍,我被其中一本封面及書腰的文字深深吸引,正翻到內頁看得出神時,我太太突然挨近身邊,看到書名,丟下一句,「看這幹嘛?」後,又轉身鑽進其他圖書區。

我們之間,各自因著重大、未經完全療癒的失落經驗,所以少談死亡。
 
為什麼不敢談?因為重大失落經驗,讓我們倆都欠缺面對死亡的幽默感,只有在談論保單時,會稍微碰觸這個話題。
 
開始工作以後,我買了很多很多「非回本型」的高保額保單,因為我對死亡有著極高的焦慮,那種焦慮不是出自對死亡痛楚的恐懼,而是腦海裡時常想到:若我有天走得突然,那我所愛的人怎麼辦?

那段時間,我腦海裡時常在計算:如果我下一刻就離開這世界,家人(包含原生家庭的父母以及我的太太)可以領多少理賠金?

甚至會細分「一般身故」、「癌症病逝」、「意外身故」等不同狀況分別計算,一心就只怕不夠,所以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直到我有一天突然發現我每月的薪水有將近四分之一花在非還本型的保險上,我才稍稍節制這樣的強迫行為。
 
 

▍  生命最後的禮物

外公告別式當天,我們最後一站來到了金山上的龍巖大樓。最後一個步驟是將我們預先準備好的「老嫁妝」丟進爐裡化掉,燒給外公。

打從那些東西還沒焚化掉之前,我太太就一直對那些紙做的名車、豪宅、金條、麻將很感興趣。等到我們這些晚輩一人一物,都丟進爐裡化掉之後,我與她準備轉身入內做洗滌。一轉身,我聽到她對我說:「我知道我要燒什麼給你了!我要燒棒球與球棒。」

我愣住了半晌,故作鎮定地幫她補充道:「不,妳還要多燒一些紙人給我,因為我需要很多隊友。」

我們倆看著彼此,發出會心的一笑,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原來,面對死亡,也可以很幽默;而
從「生命最後的禮物」內容中,窺見的不是離開的人愛什麼,而是送禮物的人懂了你什麼。
 
(圖片來源:pixabay)
 
【心理師暖心分析】

近幾年在對高中孩子的生命教育課堂上,我常會做一個簡單調查:「父母親曾與你談論過死亡的,請舉手!」
 
這些年下來所呈現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平均每個班級約四十個孩子裡,最多都只有五至十個孩子舉手。
 
在台灣家庭裡,大多數的家庭都避談死亡。
 
長輩對死亡的畏懼,認為談死亡觸霉頭,所以不喜歡談;當晚輩意識到長輩的忌諱,為免觸怒或使其感受到不舒服,也跟著不去碰觸。
 
平時可能看不出有何問題,但當遇到家庭成員驟逝,那些沒被說出來的傷痛在家人間流轉著,儼然成為「家庭禁忌」;明明存在著,大家卻噤聲不談,讓情緒悶燒。
 
因此,在華人文化裡,當個人的哀傷失落任務遇上家庭系統,往往交織出更複雜的情緒,
更需要找到適當的出口,卻反倒受到更多阻隔,並且欠缺好好道別的機會,讓療癒歷程走得更艱辛、更漫長。

【療心練習與叮嚀】

療心練習:「道別信」的療癒書寫
 
如果你隱約感覺自己的生活仍受生命中重大失落事件影響,以至於在某些「關係」或生命階段停滯不前,那麼你需要的,是透過「好好道別」,讓這些情緒歷程被完整經歷,並從中找到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無論是我用來陪伴自己,或是在我陪伴案主的過程,「道別書信」都是深受許多人喜愛的療癒方式。
 
一、寫下你想道別的對象。
二、述說當年他離開時,你沒說出口的話語、遺憾,或傷痛,以及他的離開對你生命的影響。
三、寫下你希望他給予的祝福與力量,以讓你重新找到面對生活與生命的勇氣。
四、與他好好祝福與道別。
 
(圖片來源:pixabay)

「道別信」示例:
 
姊:

鼓起了好大的勇氣,在六週年的今天,我想我應該有辦法開始寫下這封信。而我也可以預見,這封信肯定會和著淚水,一起完成。

當年,妳與寶寶走得匆忙,連妳的最後一面我都來不及見到,(以下略)……。
妳的離開,讓過去一向軟弱的弟弟,開始勇敢了起來。「如果生命面對的最大苦難只是死亡,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就在妳走的那一刻,我真的懂了。
 
我的哀傷失落歷程走完了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已經縱容它阻礙我專業上的成長太久了。我不敢太積極於專業進修(包含考研究所),因為那會被迫去面對、去處理這個傷痛,而我覺得自己並未準備好。
 
但,今年的幸運上榜,似乎也是妳在提醒我:該是時候了!生命,該繼續往前走了!(以下略)……。

姊,我該正式向妳道別了。這個道別,放了六年;雖然不捨,卻是必須!我的手機電話簿裡,妳從來不曾缺席過。但是今天開始,我決定要讓妳缺席了,好嗎?(以下略)……。

永遠愛妳的弟
 
(圖片來源:pixabay)
 
 

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作者/陳鴻彬
 

本文經寶瓶文化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療癒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面對死亡,才能讓愛延續、讓生活繼續: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出版媒體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文學、教育、視野。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