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會過去的」!陪伴悲痛欲絕的人,就化身為一對傾聽的耳朵吧!-《悲慟的保存期限》

別再說「會過去的」!陪伴悲痛欲絕的人,就化身為一對傾聽的耳朵吧!-《悲慟的保存期限》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面臨過這樣的經驗,最好的朋友爸爸意外走了,女朋友養了10年的小狗過世。你想為他們做些什麼、說些安慰的話,卻句句踩雷。或許,他們最需要的,只是知道「你一直都在」。

天下雜誌出版

2019/12/29

瀏覽數 10,568


作者/ 諾拉.麥肯納利

你待在一個情感受到重創的人身邊時,沉默感覺就好像敵人。這很尷尬,對吧?其實,只有在你相信打破沉默是你的責任時,才會讓人覺得尷尬。
 
這不是你的責任!同情不是關於你該如何自處嗎?的確不是。如果沉默對你來說很尷尬,那麼就享受一下尷尬吧!
 
我會保持沉默,看看會有什麼進展。我會等著你再說點什麼,看看你如何利用沉默的空檔,去反思自己剛剛所講的內容,以及你會怎麼樣表現。你可能會哭,這樣沒有關係。但是我不會急著安慰你,情況一定會好起來,也不會刻意讚美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不會劈頭給你一堆世俗的建議。我不會去打擾那份沉默。
 

▍當你不知道說什麼,就化身為一對耳朵
 
我不一定知道該說什麼,但是我知道該如何傾聽。
 
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從傾聽開始出發。具體來說,只要聽就好了,不要說話。就算你想要用你自己的建議,或是你自己的軼事來打斷講故事的人,你也不能這樣做。
 
下次當你面對一段無可避免的艱難對話時,你就假裝你正在聽的是播客節目,假裝你在那裡,化身為一對為了受苦的人而存在的耳朵,為他們洗耳恭聽。
 
你可能會發出「嗯」的聲音,或是熱情地點頭表示你正在傾聽,但是你不需要插話,說自己的阿姨的朋友也是這樣死的,這樣是不是很瘋狂?其實並不瘋狂,這會分散我們對於目前的故事的注意力。
 
幾乎沒有人會故意做出粗魯或不屑一顧的行為,這就像我的狗不認為牠直接對著我的嘴巴打噴嚏很沒禮貌,而我就必須忍受牠的這種行為。
 
我曾經在許多關於悲慟的對話裡,覺得自己被強行餵了一勺糖。其實,我在這段黑暗時期所需要的藥方,就只是實際被看見和聽見。我所需要的,只是別人對我說出:「那真的很難熬。」
 
然後在我宣洩一直被壓抑的真實想法時,閉上他們自己的嘴巴。

 

悲傷

 

▍至少能成為他人的出口
 
如果你曾經讓你的朋友坐下來,從頭到尾都在聽你抱怨你對於追求完美的伴娘禮服的堅持,或者一直跟他們說你那套在家釀酒的配備,讓他們聽到耳朵長繭,或者聽你鉅細靡遺地講述,你那個可怕的老闆糟糕透頂的行為,那麼你也可以坐下來,聽他們單方面訴說他們的離婚、他們的疾病,或者他們所愛的人去世的事。
 
沒有一道暖心暖胃的熱菜,有辦法撫平破碎的心,或是讓死人復活。我們無法相互療癒或是讓彼此免於傷痛。但是我們可以傾聽,就讓這做為好轉的起點。
 
事實上,教導人們該說什麼或不該說什麼最好的辦法,和教導人們任何東西最好的辦法並無二致,那就是正面強化。每當有人說出一些讓你感到非常安慰,或至少不會讓你感到沮喪的話時,請讓他們知道,並告訴他們:「很高興聽到你這樣說。謝謝!」

▎不應該跟悲痛欲絕的人提起的事
 

1. 不要說:「情況有可能會更糟!」

也有可能會更好,不是嗎?但是一個人對於當前情況有何感受,不是我們可以隨便評論的。
 

2. 不要說:「從正確的角度來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就算個人的觀點的適用性可能不是很寬,但是它仍然是有用的觀點。就算因為太過貼近某件事而失焦─你太過接近悲慟,所以對它只能斜眼睨視─那仍然是一種觀點。除非有人站在地面,特地問你從三萬英呎的高度看下來的視野如何?否則就讓他們從現在的處境來發言,他們必須如此。
 

3. 不要說:「這是你應該要去做的!」

除非你真的曾經經歷過和我一樣的處境,除非我特地向你徵求意見,否則我不想聽到任何「為我好」的建議。
 

4. 不要說:「值得去做……」

我不是才剛說過,我不想聽你的建議了嗎?請不要再想盡辦法偷渡你的建議給我了!
 

5. 不要說:「你真是太堅強了!」

我知道這聽起來像是一種恭維,我知道你的意思也是這樣,但是你不會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堅強,你所知道的只是他們看起來有多堅強。當他們聽到這種恭維的時候,會讓他們覺得堅強起來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就好像把他們的軟弱表現出來,就沒有辦法受人欽佩。
 

6. 不要說:「事出必有因!」

才不是!
  

繼續閱讀:
 
1. 面對哀悼與悲傷,不如外人想得那麼簡單:不需壓抑、遺忘或逃避
 
2. 誰願提起傷心事?擦掉眼淚吧!獨居老人靠「創作機器人」走出幽暗的世界

 
更多《悲慟的保存期限》的文章:
 


悲傷
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
作者/諾拉.麥肯納利
本文經天下雜誌出版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媒體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