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去了,心怎麼還這麼痛?好好與悲傷同行的4個減痛方案-《悲慟的保存期限》

時間過去了,心怎麼還這麼痛?好好與悲傷同行的4個減痛方案-《悲慟的保存期限》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面對,我們心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去。當失去重要的他們,我們真的會好起來嗎?為什麼過了這麼久,心上的傷還是那麼痛?

天下雜誌出版

2019/12/29

瀏覽數 14,592


作者/ 諾拉.麥肯納利

也許至今你還沒有經歷過任何難關,也許你所愛的每個人都還健在。到目前為止,你生命中最難熬的部分,發生在中學的那一段尷尬時期。你終究會遇到某些難關;事實上,是重重難關。而無論你經歷過什麼,或是將會經歷什麼,都無法與我所經歷的事相提並論,永遠都不會。好消息是,你也不需要拿它和我經歷的事相提並論。
 
悲慟只是你在生命裡會嚐到的苦澀之一。而且,你無法淺嚐即止。你會有很多道的悲慟饗宴,就算你舉手說:「我是說真的,我嚐夠了。如果愉悅饗宴還可以點餐的話,我想換換口味。」悲慟饗宴還是會繼續出菜。
 
悲慟就是有辦法,把我們放逐到情感的私人島嶼上。在島嶼外的其他地方,時間仍繼續流逝,但是你知道真相為何:你的時間已經完全停止;冰淇淋嚐起來再也不會有美好滋味;你永遠都可以感覺得到,胸口上的那道深淵。
 
你是唯一一個真正經歷過,你所經歷過的一切的人,唯有你知道自己該如何走過這一切。

 

悲傷



我們都已經盡力了,但就算我們盡了力,也幾乎連「好」都沾不上邊。原來,有些事好不起來。即使努力復原,也回不到最初那美好的狀態。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或者試著遞給他們一張面紙,或是一個檸檬榨汁機,讓他們把酸澀都給擠掉。就⋯⋯讓悲傷好好待在那裡,一起好好地去感受。
 
慢慢來!這不是一項競賽,最快走完悲慟歷程的人,並不會得到極速悲慟者的獎牌。你無法催促自己趕快走完這段歷程,別人對你也催促不得。如果你的身體累了,那就小憩片刻;如果你不想出去和朋友共進晚餐,那就取消;如果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你可以讓自己慢下來,可以對自己期望低一點:我說的就是這個。你的新目標是在下半輩子,凡事做到最低限度就好。

▍無論生活給你多少苦難,你都不需要為了誰強迫自己快振作
 
有些事情就是這麼糟,沒有什麼大不了。有些事情就是這麼難,這也沒有關係。從自己受到的每一次傷害中,去體悟出一種重要的人生道理,並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不必急著去汲取這樣的人生教訓。
 
如果有什麼東西,會比一個快樂的故事更受人喜愛,那必定是一個以喜劇收場的悲傷故事。我們喜歡看到有人摧毀他們的惡魔、克服壓迫,完全靠一己之力渡過難關。我們喜歡看到英雄兩度被擊倒,三番爬起來;這道數學題甚至不需要合邏輯。
 
如果你的生活已經四分五裂,那麼我要給你一個反向的建議,教你如何回應在未來的日子裡,交到你手上的每一張同情牌,或是一些老生常談的空話:無論生活給了你多少苦澀的檸檬,你都不必為了任何人把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檸檬



▍如何告訴你愛的人你過得不好?
 

1.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在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只看到表面的情況下,你是沒有辦法戰勝這一切的。愛你的人為了要在你的身邊支持你,他們需要了解全部的真相。他們需要你說:「我現在很糟,我不能具體告訴你我需要什麼,但是我需要讓你知道。」
 
在你停止對別人說謊之前,你必須問一下自己,你對自己是否完全誠實。你有照顧自己嗎?你有給自己時間,讓自己單純活著就好嗎?或者你為了逃避自己的感受,而把你的日子塞滿活動嗎?你好嗎,真的嗎?如果你需要眼見為憑的話,請你把它寫下來。而下一次當你愛的某個人問你的時候,請給他們真正的答案。
 

2. 挑選一個傳信人

所以你並不好。但是你也不需要把你所有的事情都公諸於世,讓每一個人都知道。選一個生活中你信得過的人,把他當作你的關鍵人物,請他扮演傳信人,讓大家知道你過得如何,以及你需要什麼。這個人或許就是你的悲慟上尉,但也許這只是一個非常善於溝通的人。

 
3. 選擇你偏愛的溝通模式

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在部落格或臉書上,發文更新。我盡可能透過電子郵件來傳送訊息,盡可能藉此和最多的人溝通,而不需要和所有人互動。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讓人們知道我正在經歷的事情及我需要的東西。我忘了把一些人放在收件人上面嗎?對。那沒關係嗎?答案同樣也是「是的」。你不需要在這方面做得很完美。
 

繼續閱讀:
 
1. 「重要的日子」更難熬,每個人都有一觸即發的憂傷
 
2. 悲傷需要治療嗎?尊重、接納它,我們只要溫柔陪伴

 
更多《悲慟的保存期限》的文章:
 


悲傷
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
作者/諾拉.麥肯納利
本文經天下雜誌出版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媒體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