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與病人一起苦

願與病人一起苦

為了落實「善生善終」華人傳統的人生觀,安寧療護必須跳脫「病房」框架,成為一種態度和生命理念。安寧療護不是只有在病房、醫院裡實施,也不是只有「要不要插管」的是非題;理想的安寧療護服務,含括「五全照護」,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三善」—病人善終、家屬善別、活著的人善生。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2016/05/30

瀏覽數 21,831




文/馬偕醫學院部定教授 賴允亮
安寧照顧會訊第87期


「跟病人一起苦! 」25年前,剛從國外進修腫瘤與緩和醫學回到馬偕醫院服務的我,一次,在護理同仁邀請下,一起到病房探視病患;猶記得幾個醫療人員圍坐病人身邊,試圖溝通;起先,病人不理不睬,坐久了,病人不好意思了,開始有問有答;慢慢地,我們從這些實踐中知道:如何和病人逐步發展關係。


那時常有同工、前輩基於關懷,相約下班後到病房探視;事後,大家一起研究、分享病人及家屬肉體及心裡承受的苦,交換處置意見,在深度同理心下,常有同仁為了不忍、感動而流淚。1989年一個月色姣潔的夜晚,大家商議如何透過文宣讓更多醫護人員了解:我們可以像跟隨耶穌腳步一般,與病家同苦、分擔哀傷,藉此推廣安寧療護。於是,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工埋首寫稿、製作幻燈片、錄音,工作到深夜十點多,十分起勁。


「跟病人一起苦!」當這句slogan一喊出來,立刻感動了許多人,這正是台灣安寧療護的起步。不久,馬偕醫院於1990年設立台灣第一家安寧病房、也是全球第18所,而後轉型為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  善終信念緣自華人傳統


我常想:「安寧人」是一群很特別的人、容易感動、總是能體察別人的需要;憑藉一股熱誠和衝勁,25年前就這樣踏出第一步;我們常稱此為「奇人奇事」;但,安寧療護理發展到今天,理應成為「常人常事」,因為安寧療護是源自華人一向崇尚的「生死事大、圓滿善終」的觀念;人們追求的「五福臨門」,第五福正是「考終命」,即善終信念。


為了落實「善生善終」華人傳統的人生觀,安寧療護必須跳脫「病房」框架,成為一種態度和生命理念。安寧療護不是只有在病房、醫院裡實施,也不是只有「要不要插管」的是非題;理想的安寧療護服務,含括「五全照護」,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三善」—病人善終、家屬善別、活著的人善生。此理想不是喊喊口號而已,醫療專業人員需有明確的教育訓練內容與評值制度,甚至提早在踏入醫學領域求學時,就應建立基本態度、知識與技巧。


須知:「效果」不等於「益處」,不論是醫療人員或病人家屬,都應破解這個迷思。當看著機器與管子所帶來心跳、血壓、各種檢驗數字改變呈現「效果」時,躺在床上因插管、肉體上千瘡百孔的病人真正得著「益處」嗎?臺灣尚未對無效醫療建立規範與限制,且健保給付無異於全民埋單,使得有些無效、無益的處置持續加諸病人身上,雖可為執行者帶來績效,卻讓病人和家屬無端受苦。



(圖片來源:pixabay)



▍  安寧不只是關注死亡當下那一刻


許多國外醫學會早已呼籲,醫療是幫助人增進健康或減少痛苦,一旦無法達此目標,醫療正當性就蕩然無存;因此,我們更應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也是社會努力推行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的目的。要知道:我們所要關注的,並不只是死亡當下那一刻,而是要將時間點往前推至「面臨威脅生命的疾病時」,因此,問題核心不應圍繞在「要救?」、「要插?」、「要拔?」的急救選項;我們要思考的是:「我想要的照顧方式」、「我希望如何被治療」。


安寧療護發展至今,非癌症病人的需求遠遠超過癌症病人,在洗腎和使用葉克膜排名世界第一的台灣,更需花費心力推動安寧療護的領域。新加坡較早推動非癌安寧療護,將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列為執行重點。美國一半以上的州推動POLST(Physician Orders for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即維生醫療醫囑,強調與病人、家屬透過討論,建立後續醫療介入和照顧的共識。此外,國外已漸漸不用DNR這個詞彙,而是以AND(allow nature death)接受自然死亡代替,較易為家屬所接受。

 
 

▍  不是放棄 是拒絕無益、傷害的醫療


反觀台灣,雖然表單載明「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但許多口語及溝通上仍稱「放棄急救」,甚至僅稱之「要不要救?」這樣的詞彙聽在家屬與病人耳裡,必定相當難受。我們必須強調,不是「放棄」,而是「選擇拒絕」無益、增加傷害的醫療介入;對於所家人摯友豈有不救道理?只是我們知道:時候到了,該讓他自然離開,生命無法強求。現在我們政府也在推廣「安寧緩和家庭諮詢」,盼藉由病情告知與家庭會議,共同擬訂照護方針,以達到善終目標。

 
 

▍  帶著苦、再出發


病人的苦,是督促、教導安寧療護工作人員不斷向前的力量;近四分之一4世紀走來,「安寧人」曾經歷許多醫療團隊井曾經歷的挫折:安寧團隊被視為死亡宣判官、和病家討論DNR彷彿宣告死期、開了病房沒有人願意入住、自行摸索如何由國外文獻轉型為台灣本土的療護模式;這些從挫折中歷鍊的力量,都源自不忍看病人苦、願意一起苦,如同聖經「出埃及記」記載:猶太人離開埃及,在曠野走了四十年,腳沒有腫、裳沒有破…。安寧團隊正是如此,唯有願與受苦的人一起苦,所產生的感動,才有力量把腳步持續下去。

 
作者|馬偕醫學院部定教授 賴允亮 



 



*本文轉載自安寧照顧會訊第87期
*更多安寧照護相關資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安寧療護免費諮詢專線:0800-080-520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自 1990 年 12 月成立以來,安寧照顧基金會以協助臨終病人獲得適當之醫療並促進各界對臨終病人之關懷為宗旨,積極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的推廣與發展,辦理各式各樣的教育訓練與宣導活動,協助全國各地醫院成立安寧病房;同時,也致力促使「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於 2000 年正式立法通過,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立法保障尊重自然死亡的國家,幫助末期病患在臨終時刻得已合法選擇不急救,維護臨走前最後的尊嚴。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