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給我的啟示:從更高的角度看你的人生,絕對沒你想像中悲慘,談談「人生織錦圖」
齊柏林給我的啟示:從更高的角度看你的人生,絕對沒你想像中悲慘,談談「人生織錦圖」
「如果我能從高處俯瞰我的人生,我會看見什麼?我如果想幫助別人也能看到人生的全景,我要設計怎樣的課程呢?」從高處俯瞰跟從地面看,會看到怎樣的不同呢?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8/10/11
瀏覽數 16,923

文/王漪
2013年11月,高空攝影大師齊柏林的作品《看見台灣》首映,這部紀錄片得到了觀眾廣大的迴響,也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戲院裡,當第一幕從高空鳥瞰臺灣高山的畫面出現,戲院理的觀眾發出讚嘆的聲音可以聽到人們輕聲的詢問著:「這…...真的是臺灣嗎?怎麼這麼美!」
隨著影片的進展,我們也進入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看到臺灣這麼美,但也被破壞的這麼嚴重,從高處俯瞰我們生活的土地,帶給人全新的視野,啟動著一些新的思維,有驚喜也有驚恐。
我當時就在想:「我們的一生,如果也能從高空鳥瞰的話,會看見什麼不一樣的景觀呢?」
其實,我從高處看日常生活的經驗是比《看見台灣》更早的,規模很小但印象深刻。大約是2012年吧,我帶一個來自國外的友人去北投垃圾焚化爐最頂端的旋轉餐廳吃飯,那個友人也是個攝影師,當時就對關渡平原的美,十分讚嘆。

(圖片來源:IMBD)
▍拉高你的距離 視野不同 想法也改變了
那個高空餐廳很小,可以在一小時之內轉360度,我們是傍晚去的,可以看見整個的淡水河和關渡平原,在夕陽中極為美麗。
其中有一段,應該是經過一個垃圾車集中停泊的地點,從高空看,一排黃色的垃圾車,像樂高玩具般整齊排列著,還有一排排的大垃圾桶,記得是墨綠色的,還有些紅色黃色的小桶,也都顯得小巧可愛,不像我們在地面上看到時,只會感覺到髒和臭,大家迫不急待的把自己製造的垃圾扔出去,也很少人會去體恤那些必須跟垃圾為伍的工作人員。
當餐廳旋轉到比較接近市區的地段,從高空看到的是地面一排排的玩具車,秩序井然的前進著,當我們在地面上的車陣中行走時,我們不是老嫌交通雜亂擁擠發出廢氣嗎?但從高處看,覺得臺北人開車好守規矩喔。
我看著夜幕逐漸低垂,路燈同時一起亮起來,知道這個城市雖然擾擾嚷嚷,但還是有人在管理的,讓人感到心安。
有一個意念浮現腦海:「如果我能從高處俯瞰我的人生,我會看見什麼?我如果想幫助別人也能看到人生的全景,我要設計怎樣的課程呢?」
從高處俯瞰跟從地面看,會看到怎樣的不同呢?

(圖片來源:pexels)
▍從高處看自己的人生
當天晚上回到家,我拿了一張A4大小的紙,以每10年為一個單位,畫出六個橫條,然後在每個橫條上圖上一個能代表我當時感受的顏色。
在每一條顏色上,還可以用小圓圈帶表重要人物,小三角代表重要事件。
我一向認為自己的童年沒有很快樂(因為父母常爭吵),於是在15歲之前,我選的是灰藍色,15歲以後,遇到一些讓我比較快樂的人,所以後面的色彩比較多一點暖色,但是因為讓我童年不快樂的原因一直都在,所以我堅持那些灰藍色一定都要做為趁底。
這是我畫得第一張「人生織錦圖」。

▲「織錦」二字取自於我看過有人拍了荷蘭的鬱金香花田,整個是一條一條色彩繽紛的,像織出來的錦繡一樣。(圖片來源:王漪提供)
我看著我的第一張織錦圖,心中有個察覺:「咦,奇怪,我不是一直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夠快樂嗎?為什麼從這張圖裡看不出來呢?」帶著這個問號我把我的圖拿去給其他人看,問他們的感覺?得出來的答案大部分都是:「看起來很平靜」、「很柔和呀!」、「覺得很舒服,很溫暖啊!」......
這些答案讓我驚訝,好像忽然有人拿掉了我佈滿灰塵的眼鏡,我開始想:「難道我的人生跟我本來以為的......不一樣嗎?」如果我本來以為的,並不是事情的真相,那麼更接近於真相的是什麼?
「是什麼原因始我一直帶著不對勁的眼鏡看世界?」如果我後來發現,我真實的人生比我原來以為的還要更幸福得多,這個發現,會把我的未來帶往何處?
從2013年,我們跟我的工作夥伴研發出這個練習,之後的5年當中我們在不同的團體測試過各種不同的人,從10歲到80多歲,從白領到藍領,從臺灣到國外,沒有一次失敗的,就連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都能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他們深刻的內心世界。

(圖片來源:pexels)
這些故事的細節和操作方式,我都寫在我於2015年出版的《與孩子心靈有約》當中。大家如有興趣,可以參考。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談談「人生織錦圖」這個練習跟長輩,尤其是患病的長輩有何關係呢?照顧者可以為自己做,或是跟他們一起做這個練習嗎?
通常,人到了老年,絕大多數的人都早已遠離人生的黃金時代,他們的容顏,體力,智力,經濟能力都在逐步消散,如果只看眼前,很多老人會覺得生無可戀,活著只是因為「還沒死」,老人身邊的人也會感到無奈。
如果我們可以用一個類似遊戲的方式,幫助他們從心靈的高處俯瞰自己整個的人生,或許他們可以從沉溺於眼前的晦暗中脫離出來,持平的對自己的一生有個比較不同的看法。
通常,跟老人家做這個練習會有幾個好處,一個是:除了病痛之外,還有些新的話題可聊,老人看到自己的整個人生比他們自己以為得更好、更豐富。
在我做過的數千個個案中,幾乎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一生比想像中更慘,他們可以快樂一點;如果他們的作品可以透過社群網路分享給其他人,他們會覺得驚奇。

▲人生織錦圖的靈感是荷蘭的花田(圖片來源:photoAC)
比方說,我有一個朋有看到我在臉書介紹我母親設計的毛線帽子,她覺得我母親織工很棒(那種編織方式叫做「桂花針」),就把那頂帽子放入他在某個博物館的演講中,當我把演講的照片放給我母親看,跟她說:「妳看,好多人在學妳打桂花針的織法喔!」母親是非常高興的,覺得自己不是個廢人,還能幫助別人。
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齊柏林,我覺得一個出色的創作者,無論是攝影師、畫家、音樂家、作者;或是雕刻師、園丁、廚師、木匠等等。
他們所能貢獻的,除了作品本身,還有作品背後的心靈價值,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懂得吸取與運用,那麼原創者透過我們舉一反三的再創作,他們的貢獻也就更無可限量了。
—
作者王漪的「人生織錦圖」,你會有興趣一起畫嗎?拿出紙筆玩看看,看畫出來的圖,跟你原來對自己人生的看法,仔細看,有什麼差異呢?真的有那麼灰暗?還是有許多的光芒。

(圖片來源:王漪提供)

▲光仁中學學生的作品。(圖片來源:王漪提供)
繼續閱讀:
1. 老了,就要對自己好一點!只需保留真正必要的東西
2. 【朱國鳳專欄】人生回顧療法:長輩的生命故事不能被遺忘,「生命故事書」讓回憶繼續發光
心靈輔導老師|王漪

點此了解王漪>>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