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安樂死」掛在嘴邊,先想想......社會是怎麼對待痛苦與絕望的人?《死亡自決權》
別把「安樂死」掛在嘴邊,先想想......社會是怎麼對待痛苦與絕望的人?《死亡自決權》
社會的走向究竟是要同意安樂死與協助自殺,還是持續呼籲「痛苦的話就求援吧」,累積援助的力量呢?換句話說,我們該思考的不僅是自己生病到末期時,能不能「不要多做無謂的治療,爽快地死」,更該思索希望留下什麼樣的社會給未來的子子孫孫吧!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9/16
瀏覽數 21,065

作者/兒玉真美
二十三歲的前橄欖球選手丹尼爾.詹姆斯在全身癱瘓後,前往尊嚴診所自殺;比利時的聽障雙胞胎發現將來可能會失明而陷入絕望,選擇安樂死。眾人聽到這些消息都受到巨大的衝擊。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想像自己落入相同境地時,究竟會採取何種行動。
聽障雙胞胎長期以來同心協力,一起生活,人生中應該吃了不少苦頭。失去視力等於剝奪兩人之間僅存的溝通手段,這是多麼悲慘的命運啊!他們就算想死也不奇怪。
相信不少人應該覺得,如果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會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我看到這則新聞時,也做如是想。然而,我並不覺得因為兩人想結束生命,就應該急著做出結論:「本人都說想死了,就讓他死吧!」「所以應該立法安樂死。」決定是否立法安樂死,有些問題必須慎重考慮。
在比利時雙胞胎安樂死的衝擊之下,思考安樂死與協助自殺時,雙胞胎選擇安樂死和是否允許醫生在患者選擇安樂死時施打毒藥,應該分成兩件事。我們應該注意的,並非在第三者無從理解的痛苦與絕望中選擇死亡的個人情緒與其決定是否正確,而是社會群體該如何面對身處痛苦與絕望的人。
對於丹尼爾.詹姆斯與聽障雙胞胎之類的人:「既然說想死,就讓你們死吧!」或是原諒像凱.吉德戴爾這樣照顧臥病在床的女兒十四年的照護者:「既然妳說妳已經撐不下去了,妳要殺了女兒,我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社會的走向究竟是要如上述般,同意安樂死與協助自殺,還是持續呼籲「痛苦的話就求援吧」,累積援助的力量呢?
或是如同伊曼紐爾所言,把痛苦的責任轉嫁在受照護者與照護者身上,以「自
己的責任」為名放棄當事人呢?正因為這些事情容易在未經深思的情況下發生,我們更應該懷抱危機意識,以自我警惕不是嗎?
換句話說,我們該思考的不僅是自己生病到末期時,能不能「不要多做無謂的治療,爽快地死」,更該思索希望留下什麼樣的社會給未來的子子孫孫吧!

(圖片來源:pixta)
繼續閱讀:
1. 人生停頓在悲傷裡嗎?每天早上起來,告訴自己十句話
2. 面對困境,正向思考不是萬靈丹-諮商心理師張璇
更多《死亡自決權:除了放棄活下去之外,沒有別的選項了嗎?》的文章:
• 末期病人值不值得活?對於生命的敬畏與祈禱
• 所謂「死亡自主權」,是讓重度障礙者和照護的家人,都遭到社會的拋棄

《死亡自決權:除了放棄活下去之外,沒有別的選項了嗎?》作者/兒玉真美
本文經光現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