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是值得慶祝的事!長大讓人能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變老,是值得慶祝的事!長大讓人能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變老當然不只是生理上的狀態改變,它同時牽涉心理、智力、社會和文化層面的進程,單單把它想成換種責任來承擔實在是不太公平,其中的複雜程度和豐富的經驗完全就被忽視掉了。
時報文化
2016/08/24
瀏覽數 26,325

作者/安妮‧卡普芙 (Anne Karpf)
每次說起年紀,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動聯想到一堆皺紋、健康鞋、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似的東西。
但其實這些完全只是誤導我們,將年齡增長這件事扣上衰老與病痛的帽子而已;人類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齡不斷增長,不出生根本也不會老化。
但只要瞭解到老化其實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論年齡大小無時無刻都身在其中,你將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再覺得:現在我是年輕人,接著──砰!一下變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歲(隨便你挑)然後就進入老化階段。

(圖片來源:Ronn aka Blue Aldaman-flickr)
這種深植在文化當中的概念實在難以根除。年輕人總是想要快快長大,因為長大就代表著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十點才去睡覺?什麼時候才能自己去參加音樂祭?我等不及要滿十八歲可以自己買酒了。
孩提時代,長大就是脫離父母的暴政、自己做決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紀的增長就是你各種能力發展的媒介(學習走路、寫字、論理)、尋求獨立的康莊大道。以前還得到二十一歲,現在十八就可以喊「終於長大了」!
但話說回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概到了二十多歲,期待長大的樂觀情緒逐漸被焦慮、甚至恐懼代替;不需要付責任的短暫自由時間結束,現在開始得掛心成年人的責任,比如學著謀生。

(圖片來源:pixabay)
從前長大意味著離家獨立,成年人必須脫離其他成年人的依靠才算長大,才算是一個成熟的個體,現在我們卻已經放鬆長大的標準。這點或許值得讚許,對年紀增長的一些想法不再死板,大部分的人已經不需要緊緊按照程序在一定的年紀找工作、結婚、買房子和生小孩。
但是學費貴、失業率高、房價也高的今天卻讓年輕人在金錢方面依賴父母時間將會更長。
「青年時期」過去曾經只是童年和成年之間過渡時期,現在三十多歲也還算是青年。
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人害怕長大。老小孩緊緊抱著電動遊戲和漫畫並拒絕做出任何改變,他將變老與無趣畫上等號。但是成長或許更像是為自己的花費負責,不是有沒有貸款或養老金;成長是學習等待收穫而不是堅持「我現在就要」,是同時為別人著想而不要想到什麼就馬上說出口?換句話說,長大就是擴展視野。
不只有年紀大的人才要思考,我們每到不同的年齡,就要想著長大變老意味著什麼。
變老當然不只是生理上的狀態改變,它同時牽涉心理、智力、社會和文化層面的進程,單單把它想成換種責任來承擔實在是不太公平,其中的複雜程度和豐富的經驗完全就被忽視掉了。
我們在身體慢慢變化的同時逐漸成熟(除非硬撐著堅持什麼都還跟以前一樣),變老因此不代表陳舊,而是全新的成長。
我們的腦力、思想、交際能力,只要得到足夠食物、愛、治療和鼓勵,一定會有所發展,玩耍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小時候沒有好好享受的人)也可以隨著年齡增長開花結果。這難道不值得慶祝嗎?
更多《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轉載>>>
◆ 不用留戀青春,用「成長」替換「衰老」,生命將完全不同
◆ 世上沒有「完美變老」的樣本,相信自己能用獨特的方式成長

本文經【時報出版】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