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老公陸續離開後,我發現「我自由了」!我更加積極地活在當下-《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
文/吉澤久子
婆婆去世不久,吉澤女士的丈夫就得了輕微的憂鬱症,不太喜歡與人接觸。
「這是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可是人只要還活著,就不能不接受眼前發生的事情。我都是抱持著盡全力去做的態度,以免在事過境遷時後悔了。」
婆婆的照護告一段落後,她就開始每天陪伴丈夫。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減少,工作進展也不如所願。
「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我並不貪心。我不會去和別人比較,給自己找麻煩。我本來就不是那樣的人。」
另一半終究離開了人世。
「有人在丈夫去世時說那簡直是青天霹靂,但對我來說並不是。我先生比我大十歲,依照一般的想法,比較年輕的我當然會守寡。而且人一旦結婚,就有可能發生各種形式的別離,例如離婚。
因此,為了避免自己在發生任何形式的別離時後悔,我每天都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打從一結婚,我就提醒自己要好好生活,以免在必須與配偶分離時悔不當初。」
儘管如此,在接連送走婆婆和丈夫時,她並不是沒有受到衝擊。
「原本以為自己做好心理準備了,但先夫的死還是讓我很震撼。最痛苦的事情是,再也沒有人可以一同體驗人生,例如看電影、看書、旅行,或是在看完電影時討論心得。」這讓她覺得非常空虛。
婆婆和丈夫都走了,剩下我一個人……在那之前,我不曾自己一個人生活過。
有一陣子根本沒有心思做飯,這才發覺,以前做菜時想的都是婆婆喜歡吃什麼,或是丈夫愛吃什麼。
以前從來沒有為自己做過菜,現在只是做給自己吃,就覺得做什麼都無所謂,甚至覺得麻煩。
可是一直吃著沒什麼胃口的東西,難免會在內心產生疙瘩,而變得越來越彆扭。
過了半年,我在外面吃到用柿子和蒟蒻做的白醬拌菜,覺得好吃極了,很想多吃一些。
可是在餐廳吃飯,『請再給我一份』這種話很難說出口,我就決定回家做做看。
「這成了我再度下廚的契機。既然有想吃的東西,自己又有能力做,那與其去吃別人做的,不如自己動手。」
在那之後,她就漸漸恢復精神了。
「我的精神支柱是餐食和工作。有事情讓自己投注心力,自然可以重新振作。
即使手上沒有工作,也可以沉迷在喜愛的嗜好上,而忘了時間。這樣的喜好不也是人活在世間的支柱嗎?」
話說在她先生去世一星期之後,她就去大阪演講了。
「那是以前就約定好的事,所以就去了。演講結束,天空下起大雪,交通嚴重阻塞。我本來還很焦急,心想必須快點回家做晚飯,後來一回神才發覺已經沒有人在等我,我完全自由了。
那時就覺得,必須好好珍惜家人給我的這份自由。當然,孤零零的一個人,真的會寂寞又難過。但既然這種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就必須想辦法過得充實一點。
你要一直回憶過去而哀聲歎氣,還是要面對未來珍惜當下呢?這麼一想,就覺得當然要選擇後者。
人生總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也會碰到過不去的情況。可是無論如何,都只能積極面對,努力活下去。」
吉澤女士失去丈夫那一年,就去實行已在內心醞釀很久的想法,也就是變成孤家寡人時要做的事情:寫遺書,還有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
▍ 凡事不強求,保持開朗是最好的
七旬年紀的生活如魚得水。
「以前經常會碰到有工作邀約卻不能不拒絕的情況,這時就可以自由決定是否接受了。
對這一點我真的很感激。以前被請去演講時,一定要當天來回,這時就算必須過夜的工作也沒有問題,心情變得很輕鬆,但相對的,工作也越來越緊湊。
本文經太雅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