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復健的又不是藤原老師! 」患者的苦我們懂多少?引導他「想做復健」才有意義-《減法照顧 人生加分》

    12139 人瀏覽
    我認為復健最重要的,應該是由我們患者自己本身好好地捫心自問:『我想怎麼做?未來我想要怎樣活下去?靠我自己的力量能夠做到哪裡?』明明是我們自己努力想要做的,可你們卻一直要我們『做做那個哦! 做做這個哦!』地做些其他什麼。」
     
    文/藤原茂
     

    就這樣,我在各種復健的第一線上工作,並且一直抱持著「有朝一日能實現我理想中的復健療程」的熱情。
     
    就在那個時候,同一家法人關係企業在山口市內開設了
    中風專門復健醫院,我受命前往該院新成立的復健部門工作。
     
    當時院裡只有為數極少的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一人、職能治療師三人、助手兩人,合計六人),卻必須一手包攬住院患者一八○人以及門診患者七十幾人的復健療程。我記得醫院剛開幕第一個月的某一天,我所負責的患者就多達八十七人,創下了我個人一天訓練患者復健的最高人數紀錄;直到現在,這個紀錄都還沒有被打破呢!
     
    每天早上我七點就進醫院,最快是晚上九點結束工作,接著再和其他工作人員開會,或是準備以及調度訓練器材,過得非常忙碌;在那段時期,我經歷了很多,而這各種經驗對後來我規畫夢之湖村的課程時,有著極大的影響。
     
    也正是那個時候,我只要一有點子便會拼命地把它試行在第一線上看看。
     
    規劃
    (圖片來源:pexels)
     
    「藤原老師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認為對患者好而要我們去做的事,不見得真的是我們想要試做看看的事?」
     
    有一天,一名三十幾歲腦性麻痺的女性患者L小姐對著我,說出了她的想法。
     
    「你們這些專家老叫我們:『要做做這個哦!也要做做那個哦!』每天都在說:『我想讓你們做○○!』或是『我們就來做○○吧!』就算我們自己有想到要『來做做這個吧!』或『去做做那個吧!』但最後你們這些專家也會讓我們感覺到『做那個不行,最好這樣做!』
     
    我不知道專家所說的話到底有多正確,我只知道我們患者會照單全收,畢竟大家都覺得醫生說的就是對的。或許你們醫生很有自信,而我們患者也很自然地都會想說:『既然醫生都這麼說了,我們就照做囉!』可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我認為復健最重要的
    應該是由我們患者自己本身好好地捫心自問:『我想怎麼做?未來我想要怎樣活下去?靠我自己的力量能夠做到哪裡?』明明是我們自己努力想要做的,可你們卻一直要我們『做做那個哦! 做做這個哦!』地做些其他什麼。」
     
    L小姐扭動著全身,努力地從喉嚨深處擠出了這一連串的話語。「做復健的人又不是藤原老師你啊!」聲音沙啞、說話又斷斷續續的L小姐說出的這番話,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復健
    (圖片來源:istock)
     

    ▍ 「這又不是給藤原老師你的社福啊! 」
     
    我原本以為身為專家理所當然的使命,就是要把我們治療師認為對患者有益的做法堅定地要求患者「該這麼做」;同時我也一直堅信,「讓」患者這麼做是因為這是患者所期望的;換句話說,就因為這樣做是為了治療、也是患者所需要的,所以才「讓」患者這麼做。
     
    然而,我本身真有能力可以這麼有自信地對著患者斬釘截鐵地說「應該這麼做」嗎? 我是否忽視了患者的「意念」?我們的專業性究竟是什麼?復健,難道不該是相對性的關係嗎?
     
    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和患者溝通他們的「意念」後再提出我們專家的想法。就這樣「讓他們做」真的好嗎?
    如果無法引導出患者「想做」的意念,這樣的治療還能算是真正的復健治療嗎?
     
    讓患者本身都能獲得滿足,難道不該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嗎? 我們這些非當事人自以為「是為患者好」的指示,難道不是一種錯誤嗎?
     
    L小姐的這番話逼得我想了很多、很深。我們的對話又繼續下去。
     
    社福
    (圖片來源:pixta)
     
    「我討厭』『社福(社會福利)』這個字眼。」
    「……為什麼? 」
    「那些來幫忙或支援的人都會先想好怎麼做最好,而忽視了我們當事人的想法啊! 你們是深信對我們好才來幫忙的吧? 雖然只要結果沒問題就沒事,可是,這樣很奇怪耶!」
    「……很奇怪嗎?」
    「因為,這又不是給藤原老師你的社福啊!」這是待過幾所照顧機構的L小姐最簡單明瞭的回答。
     
    「做復健的人又不是藤原老師你啊!」「這又不是給藤原老師你的社福啊!」-這兩句話後來成為我從事所有活動的起源點,所以L小姐可說是我在「復健」與「社福」之路上的師傅。
     
    某天,為了減輕疼痛,L小姐又來復健醫院,到我們這裡寬廣的訓練室找我。
     
    「還是會痛嗎?」
    「也不是那麼痛啦!」
    「若是這樣,妳就不用勉強自己來也沒關係,就去其他妳更想去的地方不是更好?」
    「你是要我去哪裡? 我沒地方去啊!」
     
    這段對話成為我「打造夢之湖村」的契機。
     
    「好希望有個沒事可以泡在那裡的聚集場所哦」L小姐說。
    「醫院不行嗎?」我問。
     
    夢之湖村

    (圖片來源:pixta)
     
    「如果只是要聊天,是不會來醫院的吧? 這裡又不是閒閒沒事、說來就能來的地方!」
    「要是有個能讓你們沒事也可以待著的地方就好了。」
    「這聽起來像在做夢吧?」
    「會不會哪天突然有這樣的地方冒出來啊?」
     
    可能是因為在我們這段對話當中出現了「夢」「冒出來」這些字眼,讓我不自覺地在腦海裡形成了某種構想。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但經常把想打造「夢之湖村」這樣一個地方的構想掛在嘴邊,還和身體有缺陷的患者以及家有學習障礙兒童的父母一起成立了名為「夢之湖」社團,之後又發展為NPO法人「夢之湖舍」。
     
    「夢之湖村的附近,真的有湖嗎?」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夢想就和「意念」一樣,「想那樣做」「想變成這樣」的這類水流(意念)會源源不斷地湧出(冒出來)、永不枯竭,讓新的夢想(意念)不停地產生,而這樣地方就是「湖」
     

     
    而「意念」一旦啟動,人們就會「打算試做看看」(亦即水流會流瀉出來),若是做得不順利,就會再冒出(湧現)另一股「打算再試做看看」的「意念」(水流),這就好像流進十和田湖的水流,它雖會和湖裡的大量水流匯集成溪流後再一起從奧入瀨溪谷流出,但十和田湖裡的活水卻總是不停地湧出來,沒有乾涸的一天。
     
    我希望人們的「意念」(夢想)能源源不絕地像水流一樣湧出、流動、躍動,因此「意念」(夢想)絕不會是一方池塘,而會是一座「湖」。
     
    「哪裡有夢之湖村呢?」我的回答永遠都是:「就在你的心裡。」
     
    意念
    (圖片來源:pexels)
     

    繼續閱讀:
     
    1. 【中風康復故事】四十歲後才發現「走路是件難事」靠意志力與家人的愛走過中風點滴
     
    2.
    「你會願意陪伴我,照顧我嗎?」進入病中世界,像是掉進泥淖...心靈老師建議兩種方法,與病人耐心溝通

     

    更多《減法照顧 人生加分》的文章:
             


    減法照顧 人生加分》
    作者/藤原茂
    本文經向上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