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把他們鎖在房間裡」或「二十四小時監視」-《失智行為說明書》
不可能「把他們鎖在房間裡」或「二十四小時監視」-《失智行為說明書》
因為對某些高齡者而言,站立比坐著輕鬆,就算強制要求他們坐下,他們多半也還是會比較想站著。所以,勉強讓他們坐著並不是一個正確的作法。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9/08/25
瀏覽數 17,974

文/平松類
一旦有徘徊的現象,就有可能受傷,最糟糕時甚至還會死亡。聽到這樣的意外和故事,愈是很少陪伴失智者的人,就愈容易以為「只要讓他們無法徘徊就好」或是「只要二十四小時監視就好」。
但是,如果為了不讓他們徘徊把每一個地方都上鎖,又會怎麼樣呢?那感覺就像你一早醒來就被關進一個全然陌生的空間,而且每一個出入口都被上了鎖一樣。如何?你應該會試著尋找其他出口,或是把門弄壞吧。即使站在家人的立場,在心理上也會抗拒「整天都把他們關起來」吧。
就算不上鎖,事實上也無法進行二十四小時監視。或許有人認為「只要利用器材或工具就可以了」。就像在醫院使用的監測墊,在患者晚上離開床鋪跑到外面去時,就會發出聲響。
但是,高齡者有時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讓身體離開監測墊、挪到床鋪外。明明沒事,但因為身體離開監測墊,所以警報器發出聲音,這可能會讓身邊的人陷入「狼來了」的心情,以為這次也只是不小心挪開身體,進而失去警覺。
如果無法像醫院一樣輪班,每次警報器發出聲響就得前去確認。而且不只晚上,白天也會出現徘徊,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四小時都無法離開。但身邊的人也必須去購買食材、煮飯、洗澡、上廁所,以現實來說,執行起來非常困難。

(圖片來源:pexels)
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為了不讓當事人徘徊,不要讓他們離開椅子。這乍看之下是個好方法,但坐在椅子上對高齡者來說並不是一個自然的狀態,他們有時會顯得坐立難安。根據研究指出,如果強迫他們坐下,他們經常會再度起身。
因為對某些高齡者而言,站立比坐著輕鬆,就算強制要求他們坐下,他們多半也還是會比較想站著。所以,勉強讓他們坐著並不是一個正確的作法。
還有一個方法是,在家裡的出入口安裝監測器,透過鈴聲或警報器的聲響,告知身邊的人高齡者已經外出。這對及早發現當事人出現徘徊行為時非常有用。
但是,這個方法也有它的問題。因為家人未必能夠一直在家,一旦警報器發出聲響家人卻不在時,就會非常麻煩。預防徘徊這種高再發性症狀的方法就是運動,其中以散步最為有效,因為會徘徊的高齡者通常運動都不足。特別是入住照護機構之後,運動量會變少。為了彌補運動量的不足,高齡者會想要去某個地方。如果能和當事人一起散步,就可預防徘徊。
此外,與單純的散步相比,透過同時進行兩種任務(dual-task),可以進一步鍛鍊認知功能。比方說,一邊走路一邊散步,或是一邊唱歌一邊散步等。為了預防將來出現徘徊行為,很重要的是養成散步,或是在家中運動的習慣,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繼續閱讀:
1. 預防失智家人走失,運用GPS主動定位器,把握黃金時間找回寶貴家人
2. 「我不知道我在哪裡?」路上看起來很苦惱的老人,我們可以和他說句話
更多《失智行為說明書》的文章:

《失智行為說明書:到底是失智?還是老化?改善問題行為同時改善生理現象,讓照顧變輕鬆!》
作者/平松類
本文經如果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