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少油多」讓人陷入心血管、骨鬆危機!維持肌肉量,三招聰明吃蛋白質

「肉少油多」讓人陷入心血管、骨鬆危機!維持肌肉量,三招聰明吃蛋白質

值得注意的是,體重沒有大變化,肌肉還是有可能減少的,多出來的重量是脂肪。

早安健康

2022/01/17

瀏覽數 5,002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我有肌少症嗎?這麼多年來,我的體重都維持得差不多啊!」體重是衡量肌少症的指標嗎? 不是。會這麼想的原因或許是基於「肌肉是有重量的,如果肌少症的話體重應該會變輕才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體重沒有大變化,肌肉還是有可能減少的,多出來的重量是脂肪。
 
所以,如果體重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體型卻變了,那就代表肌肉失去的重量由脂肪增加而填補;又因為肌肉的單位重量比脂肪重,因此,需要較多體積的脂肪才能彌補較少肌肉的重量。
 

▍一張表教你辨別肌少型肥胖
 
肌少性肥胖漸獲重視這種肉少油多的情況,近年來也漸漸獲得醫學界的重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周怡君醫師為文指出,將肌肉與脂肪的量變化進行配對比較,可以得到左列四種結果:

 

肌肉

實際上要判別你可能是屬於哪一種情形,同樣可以參照上表:
 
❶體重減輕了(注意:減輕太快可能是其他疾病)且並沒有刻意減重,可能是單純肌少。
 
❷體重增加,可能是單純肥胖。
 
❸體重沒變但身型改變,可能是肌少性肥胖。
 
 
肌少性肥胖這個新名詞的出現,代表兩種因素共同影響著生理狀況。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肌少性肥胖症有較高的機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症
 
脂肪細胞會產生促使身體慢性發炎的危險因子,肥胖又會影響行動的能力,以及行動較為不便而降低意願少動,讓肌肉因用進廢退而退化;肌肉減少又會降低消耗熱量的機會,進一步增加脂肪堆積;運動變少又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生成量,容易造成血管內皮脂肪堆積,不利心血管健康。所以,如果你是屬於體重不變,體型改變的人,一定要加倍重視肌少症的潛在風險!

▍蛋白質均衡攝取3 原則
 
肌肉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想攝取足夠蛋白質,那我每天早上都喝牛奶夠不夠?當然不夠!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指出,蛋白質要聰明吃,人本來就是雜食性的動物,要學會搭配各種食材,才能有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含量。
 
另外,也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要分散在一天中各餐都有,而不是集中在一餐,把一天的需求量吃完。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這是因為人體一次只能處理25克的蛋白質,一旦過多就超過肝臟處理胺基酸的能力。
 
蛋白質的種類也有影響,能攝取到人體利用率較高,以及含有較多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胺基酸就比較好。動物性蛋白質在增肌的效果上確實比較好一些。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健康資訊網站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我們相信,尊敬大自然、呼應身體的訊息,才能找到正確的療禦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治療,都是不花錢的。睡覺、大笑、動一動、曬太陽。健康,無價! 《早安健康》的英文 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