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給照顧者的暖心文:拿掉孝順的枷鎖,不想和解時,不用勉強自己-諮商心理師 艾彼

心理師給照顧者的暖心文:拿掉孝順的枷鎖,不想和解時,不用勉強自己-諮商心理師 艾彼

過早的放下、和解,如果只是抱持著壓抑「想父母被愛卻失落」的情緒,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我說的療癒,只意味著,我知道母親對我帶來的影響,我知道母親有很多不完全,也知道母親的不完全來自於她自己的困難,我們之間就是錯過了。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7/06/06

瀏覽數 52,692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身份的轉換,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我永遠都記得,自己十幾歲時,正值壯年的父親對我說的話:「我一直覺得,昨天我才和你差不多大而已,今天,就已經這個歲數了。」那時候的我,覺得30、40歲還好遙遠,爸媽距離「被照顧」也好遙遠。

 

我逐漸往父母親的年歲邁進,父母親的年歲也只能是累增而不會倒退。
每一天,的確都像在倒數,倒數著可以相處的日子還有多少。
每一天,我們都把這個事實放到最不重要的事情的類別,然後繼續生活。

 

唯有在父母身體起了變化,亦或一段時間回鄉後,你又發現他們頭髮更白、皺紋更多時,才會驚覺「我們和父母都老了」的事實。

 

(圖片來源:unsplash )

 

我有一對不服老的父母。一個覺得自己是年輕小伙子,每逢年節就爬上爬下地整理打掃;一個覺得自己是小女孩,寧願不吃也想維持身材。

 

也許他們心裡,真的不認為自己年歲已大,該為自己多保重。也沒想過,有一天會反過來需要被孩子照顧吧。

 

去年,他們之中一個被診斷出喉嚨有腫塊,一個被中醫師診斷說運動不足、營養不良。

 

這段時間,我尤其意識到自己在身份上的轉變。

 

 

▍  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當個照顧者

 

看著父親坐在輪椅上,等著被推入手術房的沮喪神情;看著母親在診間內不斷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的情景......我腦袋裡搜尋著,在這種情境下應當如何安慰、如何勸說?

 

我剛成為照顧新手,內建資料庫尚未完全,只能搜索孩提時候自己生病不舒服時,爸媽怎麼照顧我的方法,為自己當下該如何反應,依稀找到一些線索。

 

爸爸是一個柔軟、溫柔的人,每每我與弟弟生病不舒服,他總是不由分說地請假在家陪我們,又是餵藥又是試圖緩和我們內心因為生病引起的沮喪惱怒。長大之後,我才知道向公司請假,是需要扣薪扣假的。但爸爸,卻總是不計較那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媽媽呢?想到媽媽,真是一片空白。和媽媽有關的時刻,總是和不舒服、責罵連著一起。有人會說,母親的責罵是出於關心的責罵。

 

但對孩提時候的我,卻總是無法理解,我的母親為什麼不能和其他人的母親一樣,在我們需要安慰的時候,提供一點溫暖擁抱?母親似乎更關心她自己的世界,和她那些沒有打完的客戶電話?而不願意花點時間安撫我們?

 

成為照顧者之後,我才明瞭,即便從小不見得同時擁有父愛、母愛、但子女想反饋、照顧父母,是出於天性。

但我們是否真的要付出行動?以及如何付出行動?我們都能夠「選擇」。

 

孩子反饋

(圖片來源:pixata)

 

我的父親選擇在我們需要時,提供照顧和關懷,而非自己的工作表現或金錢。而我們的母親,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她選擇轉身埋入未完成的工作中。

 

而我,在成為照顧者後,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像父親這樣有溫度的照顧者,亦或是向母親這樣漠然的照顧者。

 

如果我不曾療癒自己,我可能成為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照顧者,卻心懷憤怒苦毒地照顧曾苛待我們的母親;或是,只對父親百般體貼,卻不願為母親多做一點,待母親過世後才覺得非常懊悔自責......這些,都是我很常聽到的故事,而我,一點也不想成為那樣。

 

 

▍  照顧父母,也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尋求療癒,我能夠免於受到過去的控制,做出真正屬於我的選擇。

 

療癒不是代表你必須要放下、和解。

 

過早的放下、和解,如果只是抱持著壓抑「想父母被愛卻失落」的情緒,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我說的療癒,只意味著,我知道母親對我帶來的影響,我知道母親有很多不完全,也知道母親的不完全來自於她自己的困難,我們之間就是錯過了。

 

我知道父親帶給我的影響,知道小時候看起來十全十美的父親,也有他自己的限制,而他盡力彌補了那一塊。

 

今年還沒過一半,我發現父母在我生活中的比重,與往年相較,大大的增加了,請假三天到醫院陪同父親、與父親一起去看電影,送媽媽的母親節禮物,是和她一起到美髮沙龍做造型.....

 

我不是刻意要換來誰的笑臉,也不是想獲得他們任何一句肯定,而是我真的「願意為他們選擇這麼做」。這麼做,讓我覺得很踏實,很滿足。

 

(圖片來源:pixta)
 

歲月,讓父母已經不能用「不服老」三個字去面對自己身心上的老化。我被時間推著,被照顧者的身份將會逐漸褪去,照顧者身份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更加鮮明。

 

未來,也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刻來臨,我知道自己會因為和他們有過的相處的美好時光,而願意多做一些。我不會用「孝順」來定義這些行動,這些行動只是讓我們更加靠近一點。

 

每逢年節,網路上都會有一些和孝順有關的文章再度露出,甚至我自己也曾寫過「不要讓孝順成為枷鎖」這類議題。我想強調的,並不和過往的文章衝突。

 

孝順,是不是枷鎖,端賴於照顧者的心態。如果我們不是為了要追求「孝順」的美名,認為自己是「子女」就「應該」這樣那樣對待父母;如果我們不是在沒有療癒的狀況下,要求自己罔顧內在的負面情緒,壓抑著過往的衝突或不滿,勉強自己去執行這些行動的話,孝順,就不是枷鎖。

 

療癒後重新看待孝順,你會發現,那只是幾個讓你不斷與父母靠近的片刻。

 

(圖片來源:pixta)

 
 

推薦閱讀:

 

1. 親子間的「輩分」一直在變,不管之間有多少傷,歲月會促使你們和解

2. 呂秋遠:「不要再強迫自己孝順了...」當父母老去,十個你該面對的真相




諮商心理師 | 艾彼
艾彼

諮商心理師 艾彼的其他文章>>
 

 
▶來艾彼的臉書看看—心理師的會心時刻


 

 


諮商心理師 艾彼

諮商心理師 艾彼

諮商心理師

身為心理師,我在諮商室內,認真聽別人說話,認真問問題,給別人希望與方向。 身為作者,我在諮商室外,認真生活,緩慢筆耕,因為我知道每個文字都能帶給人力量與感動。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