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更需要「同理心」-諮商心理師王嫊淩分享:表達同理心的7個步驟
長期照顧更需要「同理心」-諮商心理師王嫊淩分享:表達同理心的7個步驟
在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講究效率與競爭,不知不覺,大家彼此的相處,都忽略了對方的心情,甚至是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同理心」更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穩定心情的力量。
小虎文
2018/05/04
瀏覽數 50,704

文/小虎文
同理心?還是銅鋰鋅?隨著「同理心」議題在這幾年經由網路傳遞,讓更多人關心,且開始想了解同情與同理的差異。雖然有些人笑稱:「那是什麼?能吃嗎?」、「每個人都需要同理心嗎?」當然需要,因為我們的精神心靈可以從中獲得滿足。
在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講究效率與競爭,不知不覺,大家彼此的相處,都忽略了對方的心情,甚至是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而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同理心」更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穩定心情的力量。
如果你是家庭照顧者,同理病患的立場;如果你是被照顧的那個人,也同理家人的辛苦;如果你是長照工作者,同時同理病患與照顧者。
這或許能解決,經常讓我們困擾的糾結情緒,例如:為什麼你總不好好復健?你應該......也幫助我們在安慰他人時,避免說錯話的窘境。
諮商心理師王嫊凌在「同理心策略與技巧工作坊」中,特別分享同理心七步驟,跟著諮商心理師王嫊凌慢慢介紹,到底什麼是同理心。(文末還有廣為分享的影片《同理心的力量》)
▍ 什麼是同理心
1. 是一種理解,與回應他人獨特經驗的能力。
2. 能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感受他人內心的情緒成分與意義。
3. 調整自己的觀點,學習接納別人的想法。
(以上三點,的確很不容易啊~)
同理心的展現:
諮商心理師王嫊凌以「長輩不願意做復健」許多家屬容易遇到的問題為例。提出正反舉例,讓大家更容易了解。
X 以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不做復健的壞處。
✔ 先了解長輩不願意做復健的感受與想法。
(可以回到上一張圖片,了解「從對方立場出發、學習接納別人的想法」。)
王嫊凌分享「表達同理心的7個基本步驟」。
1. 開放式的問題:
「不願意做復健,是發生什麼事了嗎?」
停止控制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引導到他想去,或是希望我們了解的地方。
2. 放慢腳步:
我們要放慢腳步,也才能協助他人放慢腳步,並冷靜地體會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放鬆時才能慢慢說出心底話啊!)
3. 不要立即下判斷:
有時我們真的很容易先入為主,認為:「他就是這樣」。
該是時候轉化思維了,去肯定改變的可能性,而不去阻礙一個人的轉變。
4. 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
身體永遠是最誠實的,先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
仔細觀察我們想關心的對象,如果他正在脆弱的狀態,我們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手勢。
5. 了解過去:
想要展開同理心的同時,也正是我們了解自己過去的好時機。當我們能夠思考來源、去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便不容易迷惘,也能開始為他人著想。
6. 讓故事說出來:
情緒背後要說的,其實是另一個情緒。
以「憤怒」來說,背後更深的情緒,可能是因為他感到失望、悲傷、挫折......我們若是能讓對方願意說出故事,便能真的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也才能真正協助到對方。
7. 設定界線:
雖然要同理對方的感受,但更要懂得設定界線,以免混淆了彼此的情緒,或是覺得自己要為對方負責。
設立界線不代表我們不關心喔,反而是提供更客觀的回應。
這篇等等也要看>>
現在的你,是否有「照顧過度」的傾向?為了愛,該學習的是設立界線
就跟我們常說,為什麼要關心高齡社會議題一樣,我們是為了別人,但同時也是在關心自己的老後喔!在同理別人前,也請先同理自己!
諮商心理師王嫊凌在愛長照的專欄,是為了照顧者所寫的心理支持文章,她的專欄在這裡: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41
也感謝長照好夥伴「翻轉醫療」提供簡報與資料,翻轉醫療在愛長照也有專欄,請看這裡: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25
上面的文字,如果還是讓你覺得有些距離的話,沒關係,我們直接來看影片吧~
【影音】《同理心的力量》
*重點筆記:
1. 「回應」很少會讓事情好轉,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
2. 「雖然我現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但我真得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說。」
繼續閱讀:
1. 誰願意主動說出自己的疾病或傷痕?該改變的是我們的同理心,而非博愛座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