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外力、不用藥也能痊癒,哈佛醫師這樣改善無解疾病

不靠外力、不用藥也能痊癒,哈佛醫師這樣改善無解疾病

她也認為「愛」與「行為」要分開。例如愛你的父母,雖然不能認同他們的所有行為,但仍要真心感謝。

早安健康

2020/12/02

瀏覽數 8,835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自癒力」並不是奇蹟,人類與動物界都有再生自癒的能力,但許瑞云醫師引導病人發現自己的能量,讓他們不靠外力、不需要吃藥就能痊癒。
 
醫師的責任是把病人治好,但從在哈佛當主治醫師開始,許瑞云就發現很多病,除了一直吃藥控制,並無法根治。於是她開始思考,既然用藥並不是唯一能讓病人解除病痛的方法,那一定有其它的可能。她開始了探索與試驗的旅程,鑽研這些替代療法的真實與效果。
 
這些啟發也成了她現在獨特的診療方式。不在主流醫療的大馬路上,但只要能抵達目的地,巷弄間也有好風景。
 

✔疾病是老師
 
她認為關鍵通常卡在病人的情緒與心念,並非無解。
 
吃藥都好不了,那不吃怎麼會好?反過來想,吃了都沒用,那你為什麼還要吃?她的臉書粉絲專頁也常分享病患的疾病案例,提醒大家以疾病為師,去找到人生要學習的功課。說也神奇,她的病人都能被她啟動自癒力的開關。

乳癌、大腸炎、免疫系統、頑固型皮膚疾病、青光眼、家暴或性侵,這些疾病與情緒困擾,在她的調整下,大多在當下就能立刻改善,之後甚至痊癒。但許醫師也強調,若本身沒有意願調整心念或改變生活習慣,就不是每個個案都能有機會逆轉。
 
奇妙的是還有找不出原因的常年腹瀉的人、國小四年級還會尿床的孩子、痛了四十年的肩頸痠痛、全家偏頭痛一天要吃六顆止痛藥與突然不能走路的年輕人……,背後的原因不是什麼鄉野怪譚,在她的問診下,這些發病原因不明的狀況,通常都跟家庭、工作、親子關係等人間煩惱有關。她常說病人是她的老師,帶她走一條不一樣的路。觀察許醫師的診療方式,可以歸納出三個重點:理解與放下、把話說出口、答案不設限。
 

一.理解與放下:

在她處理的病患中,有很大比例都不是病理上的探討,而是心理、親子關係、家庭關係與工作壓力。很大的關鍵是「不平衡」。例如真心付出卻沒有得到相對的感謝、對已逝的親人仍存在揮之不去的內疚感,心結打不開,心理失衡。她常提醒彼此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也要放下自己的成見。

二.把話說出口:

在許瑞云的病患中,幾乎都有「把話說出來」這個極為重要的步驟。她也認為「愛」與「行為」要分開。例如愛你的父母,雖然不能認同他們的所有行為,但仍要真心感謝。在她的診間,如果病患是一個人,她會帶領對方向心念卡住的對象(如父母、子女、另一半或是同事),開口說出感謝的話,以及道歉。若病患跟心念卡住的對象一起來,那她會請雙方都開口,要感謝彼此也要互相道歉。聽起來很簡單的謝謝、對不起、我愛你,在她的案例中,卻比手術刀還精準、比特效藥還有用。但是要真心的說才有用喔,受訪時她特別強調。
 

三.答案不設限: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遵守醫囑,但不開藥的許瑞云給的醫囑也不是一般的建議。例如感恩,不批判,感謝所有一切美好,包括你正在享用的食物。如果是心念卡住了,她的建議也很寬廣。例如與公婆同住但壓力破表的媳婦,選項之一是搬出去住或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才能適時釋放壓力。另一個案例是有婚外對象介入且生子,但夫妻雙方都捨不得離婚、也捨不得與婚外對象分開。不能離婚又不願分手的和解方式之一,是否能接受現況,把小家庭變成大家庭?

她的目的不在鼓勵這些行為,而是在找出可能解決困境的方法。因為通常無解的難題,是把答案設限,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心也困住了。遇到困難時,我們總常想著要如何改變別人或環境,但其實真正的出口反而是我們可以如何改變自己。
 
許瑞云醫師提醒,身體若有不舒服,要先就醫做詳細的生理檢查,但別忘了也要往內心探索,察覺疾病是否與心理有關。

 

 醫師


許瑞云醫師小檔案

學歷:波士頓大學醫學博士、哈佛大學營養學及流行病學碩士
經歷: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哈佛麻省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暨社區醫學部副主任、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教學型主治醫師、能量醫學中心主任


原文經早安健康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此為《早安健康》11月號《奇蹟自癒力》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請洽《早安健康》11月號
 

繼續閱讀:
 
1. 吉澤久子:請不必顧慮人情義理,放下你的人際壓力 
 
2. 放下「無法改變」的憤怒,釋放失落才能「重新來過」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健康資訊網站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我們相信,尊敬大自然、呼應身體的訊息,才能找到正確的療禦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治療,都是不花錢的。睡覺、大笑、動一動、曬太陽。健康,無價! 《早安健康》的英文 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