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上)-《解開照護枷鎖》
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上)-《解開照護枷鎖》
剛剛好的照顧,讓照顧者在好與不好之間還有餘力喘息,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關係,才是長久之計。
四塊玉文創
2019/10/20
瀏覽數 15,596

文/陳乃綾
不必事事追求完美,照顧過程不是一場競賽
照顧家中生病的長者,不是考試,不需要大小事都要求滿分。照顧的生活中,彼此都能自在是最重要的關鍵。需要付出的時間不會短,需要付出的心力不會少,剛剛好的照顧,才能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在最平穩的狀態。
多年前的一場意外中風,讓阿蘭的媽媽成了行動不便、需要二十四小時隨侍在側的照顧狀態。當時,身為公務員的阿蘭,本想再多做幾年多存點錢,因為媽媽的狀態而提早申請退休,靠著退休金以及弟弟的幫忙,在家親自照顧著媽媽。
任何媽媽要用的耗材或是營養品,阿蘭總是親力親為,仔細研究比較後才選購,對於媽媽的呵護更是無微不至。媽媽一個哈欠,就讓阿蘭精神緊繃,擔心是不是生病了或是不小心讓媽媽太累了。甚至半夜只要聽到一點聲音就醒來,每次總是會仔細巡守一輪,才能放心去睡覺,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睡超過四個小時。
有時阿蘭的弟弟會在晚上來輪流照顧媽媽,但阿蘭始終不放心,即便弟弟前來幫忙的那天,阿蘭還是會半夜起身查看,親自確認沒問題了才放心入睡,弟弟怎麼勸都沒用,阿蘭就是讓媽媽的一舉一動牽動著自己的神經,長期下來,緊繃的壓力,讓她現在必須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圖片來源:pexels)
面對照顧者如此的身心狀況,可以從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足夠好的母親」( good-enough mother )來說起。這是由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克特( D.W.Winnicott,1896—1971 )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一書中發明的詞,意思是在好媽媽與壞媽媽之間,還有個「足夠好、剛剛好的媽媽」,而這剛剛好的媽媽反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更好的。照顧也是如此,要追求好的照顧不如放寬心,「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這個剛剛好不是偷懶、也不是不愛家人,而是要追求好的照顧容易讓照顧者逐漸遺忘自己、失去自己,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夠接近所謂好的照顧,而這不是照顧家人的長久之計。剛剛好的照顧,讓照顧者在好與不好之間還有餘力喘息,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關係,才是長久之計。
▍千萬別照顧過度
怎麼樣才是剛剛好的照顧呢?其實關鍵在照顧者身上。對於照顧的付出與謹慎無可厚非,但是否有照顧過度的傾向呢?美國受歡迎的心理勵志作家梅樂蒂.碧緹( Melody Beattie )在《練習設立界線》( The New Codependency :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也提出同樣的討論,並且協助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容易有照顧過度的傾向,請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
✔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
儘管小美的哥哥下班後會到醫院幫爸爸洗澡,讓自己可以回家休息幾個小時再來醫院照顧爸爸,但自己會因為放不下爸爸或者擔心哥哥一個人能否照顧得來,就會一拖再拖並且再三叮嚀,常常和哥哥一起幫爸爸洗澡完再匆匆趕回家休息,但哥哥覺得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幫爸爸洗澡,其實不需要妹妹操心的。

(圖片來源:pexels)
✔替別人做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以及必須做的事
在延緩長輩退化的照顧上其實是鼓勵自立照顧的,意思是如果是被照顧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盡量讓他自己做,例如:上廁所、吃飯、洗澡、刷牙、擦臉、梳頭……讓被照顧者還能做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的依賴照顧者,也是為了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所以照顧者別什麼事情都不放心,都想要幫別人做好好的,有時可能會有反效果,別人也不一定領情的。如果長輩想自己吃飯,照顧者可別因為飯菜會灑得的到處都是,就乾脆自己餵食比較快也省得清理,久了長輩也會習慣被餵食,而造成手部肌肉退化。
✔不等對方請求協助,自己主動處理好對方的需求
例如:長輩的狀態是可以自己杵著拐杖去上廁所,我們可以在門外詢問有沒有哪裡需要幫忙,如果需要可以叫我。盡量不要把門打開的在旁監看(隱私問題),隨時的攙扶、遞上衛生紙,而這些是長輩可以自己來的,其實,在身體狀況允許之下,長輩不一定喜歡有人協助上廁所的。
有時幫忙,也須要經過他人同意的不是自己一昧的付出,而別人其實不需要,然後再責怪他人不領情或者沒有感謝。
✔會介入與自己不相干的事
在醫院照顧家人時,聽到隔壁床的討論會忍不住想給予建議;看到隔壁房間的燈沒有關會覺得:她們怎麼沒關燈呢。忍不住會去評論、參與或介入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看似熱心卻有點超出管轄的範圍管太多。

(圖片來源:istock)
✔別人請我們幫忙時,我們做超過自己本份的事
台灣人的熱心助人是世界聞名的,但我們有時會忽略了這個幫忙是否超過自己的能力與專業,幫忙超過了自己的本份會讓自己過度承擔了別人的責任,這會過度消耗自己的能量,而別人也無法從中得到學習與成長。
例如:家人請你幫忙預約某醫師的門診,但這個月的診都滿了,你感到很焦慮,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掛號的事情,其實可以先回覆家人滿診的情況,再看看是否需要其他幫忙,而不是把別人的需要一肩扛起。
✔別人不需要幫忙時,我們硬要幫忙
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幫忙,如果不是別人請求幫忙,我們硬要幫忙,這個幫忙反而是自作多情,造成他人困擾的。例如女兒和媽媽說:不用再幫我準備早餐了,但媽媽還是怕女兒早餐吃得不夠豐盛、營養,依舊幫女兒繼續準備早餐,不顧女兒的意願與需要,硬是要幫忙,而這個幫忙是對關係沒有幫助。
繼續閱讀:
1. 照顧者,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病人!留心「侍病憂鬱」
2. 【照顧者資訊】紓解壓力,家庭照顧者不孤單-全臺支持服務據點
更多《解開照護枷鎖》的文章:

《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作者/陳乃綾
本文經四塊玉文創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